春秋291年,魯國行泰郡平鄉。
一位頭上圩頂的老翁行至曲城北的泗河附近,身後跟著一位意氣書生。
老翁住下腳步,仔細的觀察附近山川格局,一番思索後,撿起一根枯枝,圈下了18畝的墓地。看著眼前的得意書生,低頭呢喃:“就在這吧,可惜我還沒一睹後世的的繁華,實屬人生憾事!”
年輕書生斂去神色,低聲道:“此處環境雖好,但墓穴前麵還是缺少了一條河。”
老翁笑說:“不必擔心,後世自然有秦人來我為修河。”
書生不解其意,卻也沒再多問。
七日後,魯國國老,世間儒聖仙逝。天下皆哀。其學生子貢守墓六年後,辭去魯國宰相,隱於亂世。
再三年後,晉國傾覆,邯,趙,魏三國立於晉國國土,世稱“三家分晉”。
與此同時,中原南方楚國出軍越國,大敗越國後,以一舉之力滅,吃下了越國和吳國。自此春秋末期東南方的兩大強國吳越灰飛煙滅,戰國七雄的形式正式確立。
後近兩百年內,各國養精蓄銳,爭奪資源。
七國舉兵,天下大亂,當朝周皇為穩居勢,與京都洛陽擺宴諸侯。
宴後,七國聯合吃下了剩下了小諸侯國,協約和平共處,七國也成了皇權冊命下的諸侯。
七王表麵應下和平共處,實則各國私底下操練軍事,欲要逐鹿天下,做那天下共主。
自此戰國年初!
戰國10年,嬴武繼位秦王,號秦武王。
兩年後王妃吳素為其生下一子,名嬴曆,定為世子。
戰國30年,世子成人禮,普天同慶。入夜後,秦武王與兒子嬴曆於殿中相談。
武王發問:“自我繼位後,一直繼續貫徹前宰相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製,提拔平民的人才,你覺得如何?”
“回父王,大戰將臨,貴族有了才多的心思,有才能的平民反而是可用之才,父王如此是為了強壯我國的國力,是我國之幸事,這可惜爺爺處死了前宰相,若是前宰相還活著,我國無懼天下。”嬴曆答道。
武王歎道“前宰相確實是治世之能才。隻可惜生不逢時,貴族才是當世國之根本啊。沒有貴族斂財,我們國庫又如何充盈呢,貴族願意當這個惡人,你爺爺也不好駁了貴族們的麵子。”
“想當初貴族們聯合上書,要五馬分屍前宰相,你爺爺也保不住他。”
“終是生不逢時!”
略做感傷後,武王接著說道“不說這個了,你已成年,身為世子,你應該有些軍功傍身,你可願意從軍?”
嬴曆低下眼眸,輕聲應下“全憑父王安排!”
見嬴曆應下,武王正色道“明日朝堂之後,我會讓武將柏任征軍,你也入伍訓練,你可願意?”
贏曆直起身:“願意!”
看著嬴曆堅定的神色,武王目光柔和,輕聲說道“其實你即使不願,我也能理解。但你身在王室中,享受著別人享受不到的資源,自然也得承擔別人不能承擔的重任。”
“好好訓練,雖然你是王室之子,在軍營裏也不會有特殊照顧!你心裏要有數。”
武王直視著嬴曆,神色嚴肅。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道理在雖然在我這可行,但是我還是希望你能自己爭取到資源!”
武王指了指殿上的龍椅“資源我都可以大把大把砸往你身上砸,包括那個位置,但是能力呢?你能否有握的住這些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