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季青雲(1 / 3)

如果知道等待他們的會是天人兩隔的境地,明琮怎麼都不會讓季青雲走出軍營。

那場戰爭一下子就帶走了明琮的所有,而明琮剛剛後知後覺季青雲對他來說有多重要。

明琮在夢裏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擋住季青雲走向死亡,以各種方式,不論是多拙劣的手段他都用了,每每季青雲好似被他牽扯著偏離了死亡軌道時,他死去的畫麵又浮現出來,打破所有幻想。

明琮不厭其煩地想盡辦法拯救他最愛的人,癡心妄想著他們的來生。

那種狀態明琮身邊的人看了都暗暗心驚,擔心他哪天就突然追隨季青雲而去。

他原本打算等一切都結束,他就好好和季青雲在一起。他認為有決心麵對一切挑戰了,但最終還是無能為力。

那件事發生之後,明琮的靈魂好像被凝固了,走不出來。□□卻又仿佛一下子滄桑了許多。

“風吹草地現牛羊”的肥沃大草原經曆了連著兩年的大旱,此時已經遍布幹裂的傷痕,無法再哺乳草原上生存的人們。向上天的祈求生路的喊叫在絕望的深淵回蕩,禿鷲盤旋在苦難的大草原上,緊緊盯著獵物,計劃著凶狠地俯衝下來,飽餐一頓。

草原上人們虎視眈眈的眼睛看著中原的繁榮景象,很快發動了一場侵略戰爭,而邊境上的人們從平靜的生活陷入殘酷的戰爭。

兩軍正式交戰已有月餘,饒勇善戰的騎兵占了上風,他們不去拚便隻能等死,邊境的人們則對自己親人因此死去而滿腔仇恨,於是人人都有一股不怕死的狠勁,

燕國中央派出了兩位將軍,一位身懷舊疾,一位年至花甲,都無法扭轉戰局,最後隻好派出皇帝已然不信任的餘將軍。

信任竟然是那麼難,幾年前餘將軍還是作為皇帝的心腹到此處,帶著季青雲這個徒弟。

北狄有八支部族,這次是由最強大的托克族整合所有部族組建軍隊,這支整合軍並不是鐵板一塊,在前兩次的正麵對抗中已經分散了,且由於部族強弱決定了部族武器的優劣,現在最強大的托克族仍在不遠處觀望準備蓄力反擊,其他七支以翼型分散在托克族軍附近,以待響應。

燕國最新獲取的機密是部族的分布與以往不同,最邊緣的不再是次強的部族,而是最弱的兩支,因為不滿托克族將他們的族人當擋箭牌送死,以自己部族的武器落後和死傷嚴重為由向托克族請求——留點時間給他們養精蓄銳,實際上卻借此聯合起來觀望結果,或趁敗逃跑,或坐收漁翁之利。

先前中央派出的那位花甲老將提出派出一隊先鋒把這兩支分散的敵人擊敗,聲東擊西,再將另一邊的敵人擊敗,最後兩隊回歸大軍,集中力量攻打托克族。這個戰略很快在駐守將領為首的一派人大力支持下成熟,餘將軍也被勸說得打消了疑慮。

餘將軍和太子作為主心骨要坐守城池,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擾亂軍心。餘將軍派了駐守的將領帶一支小規模的隊伍去打左側的部族,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主要目的在於製造混亂和部族矛盾。

而自己的徒弟季青雲先去打情報中的右側邊緣部落,再帶幾個熟悉地形的士兵,才從最精銳的部隊裏帶了三百人,這樣一來不僅輕便,目標小,趕路也快。因為前一任戍守將軍有反叛之意,皇帝曾密旨派餘將軍先偷偷拿下那人再接管駐軍,季青雲當時也隨餘將軍待了兩年,對地形還算熟悉。

季青雲作為餘將軍的徒弟,是主動請纓的。出戰在即,明琮很不放心,顧不上兩人還在鬧別扭,跑去問季青雲:“此行十分危險,倘若托克族也等著燕軍去打那兩個小部族。”

但他說不出你不要去這四個字。

不論敵方什麼情況,是否有詐,此行都勢在必行,他們已經撐不了多久了。

季青雲說:“他們都在互相算計,而托克族已經看不慣他們躲躲藏藏,不敢衝鋒,應當是不會設伏的,而且兩側受敵,托克族顧不上這邊,去左側支援反而更有利。再說大局已定,就算是你也不能反對了。”最後一句話他說得十分堅決。

明琮靜默著,季青雲也不語,兩個人對視了許久,他們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最後季青雲打破了沉默,他伸出手摸了摸明琮的臉,輕輕說:

“你與太子好好地待在大營,莫要讓人擔心。”

明琮轉身也去請纓,太子不同意,但架不住那些對這個戰略信心滿滿的老將領們的支持。季青雲自然很快就知道了,被他的自作主張氣著了,一路冷臉相對,十分嚴肅,明琮摸了摸鼻子,難得有點心虛,也不在他麵前晃悠。

季青雲對駐守的將領不放心,臨走前又修改了路線,那兩支部族果然如情報一般死傷比較嚴重,而且武器落後,在燕國部隊的攻擊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很快就被擊敗了,隻比預計多耽誤了點時間。駐守將領阻止了士兵繼續追擊逃跑的北狄士兵,再次整合大軍,以附近的部族已收到信號為由,作出抄小路回大本營的決定。

小路就是他們原來計劃來的路線,約摸半個時辰就能達到大本營。駐守將領見瑄王和季青雲沒有意見,一行人立即出發。進入小路一刻鍾,駐守將領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放了一個信號,憨厚地笑了一下道:“差點忘了這個,得通知餘將軍和太子,任務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