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潯陽江頭(1 / 2)

錦繡匡廬,有滾滾長江川流而過,江邊有鎮名為潯陽。

這日,原本有些蕭條的江邊碼頭停靠著一艘大船,船高數丈,猶如艨艟。鎮上的居民紛紛湊著熱鬧前來觀看,怕是這古鎮江邊已經許久沒有停靠過如此大的船隻了。

人群中有一男孩,約莫十五六歲的模樣,清秀稚嫩,好不容易才擠進人群,正見那猶如艨艟一樣的巨船上站著一位俏麗的黃裳女子,約莫二九年華,微風拂麵,吹動發梢,眼神卻遠遠的眺望著那猶如一道天塹的匡廬。

男孩隨著那黃衣姑娘的目光跟著看去,見那自己從小就仰望的廬山此時正縈繞著五彩霞光,比往日更加絢爛。“或許正是這良辰美景,才引的這些世家公子小姐們前來一賞其芳華吧!”男孩心裏想道。

男孩名叫耀崧,源起太原王姓。太祖爺爺為躲避戰亂,南下千裏來到這廬山腳下,以耕讀傳家,傳到王耀崧這一輩已然是五代了。王耀崧的父母皆是獵戶,平日裏靠著在山上獵殺的野豬、野兔、麂子販賣為生,家中光景也算過得去。他的爺爺是這潯陽鎮上小有名望的教書匠,雖不說桃李遍天下,這潯陽城但凡識字的也都受過爺爺的教誨。平日王耀崧的父母上山打獵,自己便就與爺爺住在鎮上的學堂,耳濡目染得也學得一些知識。

王耀崧從小就貪玩,那坐不住的性格沒少挨爺爺的教鞭。雖不能安安靜靜的坐在學堂裏讀著至聖先師的名言警句,卻唯獨對爺爺書房內的古舊藏書愛不釋手。爺爺常說王耀崧雖無讀書之誌,卻有學問之才,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從小就爛記於心,卻惟獨不能安分守己。想著這臭小子和他父親一樣頑劣,決計是不會繼承他的衣缽而成為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先生。每思及此,老人隻能無奈得搖頭感歎這命運弄人。

如往常一樣,王耀崧在學堂裏如坐針氈,實在耐不住性子,便偷偷溜了出去。隻見他躡手躡腳的貓進了爺爺的書房,隨手在爺爺的書架上尋摸著一本舊到發黃的小冊子,還來不及瞧那書名,就趕緊跑了出去,隻身來到了潯陽江邊的觀潮亭。百無聊賴的王耀崧躺在亭中翻閱著那本冊子,正讀著興起,卻聽見江邊的碼頭上此時已人聲鼎沸,這嘈雜聲擾了王耀崧讀書的興致,皺著眉頭抬首探去,正見江邊此時已聚集了茫茫人群,湊著熱鬧對著江麵上的巨船指指點點。王耀崧順眼望去,卻見那停靠幾日的巨船此時甲板上已站著數人,他們衣著勁裝,手持利劍,正搭好木橋往岸上走來。

王耀崧瞧向那人群中,遠遠便看見了那美麗的黃衣姑娘也行走在那一行人當中,出於好奇,便小步跟了上去。心裏卻想著:“要是能娶到這漂亮的姑娘做老婆,怕是爹娘做夢都能笑醒。”

眼前這一行人約有十五六人,走在最前頭的是一絡腮胡子的壯漢,手持一把寶劍,帶著隊伍行色匆匆穿過潯陽鎮,看著架勢應該是一路往那廬山腳下行去。那黃衣姑娘則一直行在隊伍的中間,眾人猶如群星庇護般分布在了她的周圍。一路走去,路過的行人皆被這陣勢嚇的不輕,紛紛避讓之後嘴裏卻嘟囔著:“神氣什麼?就是平日裏知縣老爺上街巡查,那陣勢也不會如此招搖吧!”

那一行人聽著非議也不理會,隻是腳上的速度行的更快了,就連那看起來柔弱的女子,此時也是淩波微步一般,一看就是經常疾走之人。剛開始街上的人群湧動,來來往往,王耀崧還能跟上這行人的腳步。隨著眾人走出了潯陽鎮,往來的人越來越稀少,王耀崧也漸漸有些跟不上了,眼看著與那行人漸行漸遠,自己的腿肚子卻直打軟。又跟了幾步,眼瞅是追不上了,王耀崧隻得作罷,垂著腦袋雙手扶膝,豆大的汗珠滑過臉頰滴在了大地上,嘴上也大口的喘著粗氣,正要為自己就這般錯過了與那黃衣姑娘相識的機會,卻聽見身前突然一道清脆的聲音喝住了自己:“你是何人?為何跟著我們?”

耀崧此時還沉浸在疲憊與饑餓之中,回神看去,卻見說話的正是那佇立船頭時縷帶輕飄的黃衣姑娘。

眼看被人戳穿自己的心思,王耀崧有些不好意思的強辯道:“我也是同路人,並不是有意跟著你。”

女孩微微皺起眉頭,看著眼前與自己一般高的男孩說道:“這條路上可不太平,我勸你還是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