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裏剛誇了句鄭公子也有靠譜的時候,鄭鎧一見林歡顏回來,嗖地一聲就從床邊衝到她身邊來了,然後扯著大嗓門開始乍乎:“哪個王八犢子不開眼的,敢惹到咱家去了?看把咱姥姥氣的!你等著,我現在就回去拉幾十個兄弟來,就把大灣村那屁大點兒的地方翻個個,也得把那犢子翻出來,我非弄死他不可!”
林歡顏沒顧上和鄭鎧說話,趕緊越過他看床上的郭碧玉。
果然老太太一手捂著胸口眼睛睜得老大,一隻沒紮吊瓶的手往前伸著:“歡啊,快攔著,快拉著他。可不能惹事兒啊,可不能打人,更不能打死人啊,因為我一個老太太惹出禍事來,那可怎麼得了……”
郭碧玉從小受的就是四書五經的教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晚間聽見打雷都要喊丫頭陪著,見著隻耗子都能嚇個仰倒。
後來經曆了一次逃荒一次運動,膽子就更小了,最愛掛在嘴邊上的就是老老實實本本份份地做人,遇事兒多忍忍,萬不能惹禍上身,咱小老百姓,頭皮都薄,可經不起事兒。
歡顏趕忙奔著床邊跑過去,走過鄭鎧身邊時踩了他鞋麵一腳,壓著嗓子說:“你給我閉嘴!”
然後拉著姥姥的手,好一頓安慰,說不惹事不惹禍,也不找那上門來嚇唬咱家的歹人,隻把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絕對不往大了鬧。
林姥姥反手拉著外孫女的手,誇她懂事,又說:“其實我這也都是老毛病,打過完年腦袋就老有點兒犯暈,不能全賴今天跑咱家那個人。那賊人跑到家裏來,定是咱自己得罪了人家,惹人家著惱了,以後咱家人都小心些,別再開罪別人,他鬧了這一回估計也就消了氣,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屋裏都是熟知郭碧玉為人的,隻有鄭鎧聽得有點兒發呆——這老太太莫不是摔壞了腦子,這咋還替害了她的人說話?
其實這就是生活的年代不同,導致的想法上的不同,俗稱“代溝”。
林姥姥學的學問裏,講的都是“君子不立危牆”“寧欺君子勿近小人”、“三省吾身”之類的,總之,就是凡事要忍,要從自己身上找毛病,越是陰毒的小人,越不能和他去爭鬥,隻遠遠避開就好。
郭碧玉繼續開解家人:“其實家裏也沒啥事,就是死了幾隻雞,等我回去了再多賣些雞崽來,那東西長的快,用不了兩個月,就又能滿院子跑了。”
林姥姥說幾句,林歡顏就應幾聲,聽著完全同意姥姥的意思。
林媽和衛常理也都跟著應承,衛常理還說,等您出院了,我就去買雞崽。
其實三個人都知道,對家裏那幾隻雞郭碧玉有多寶貝,每天定著點兒幾乎分毫不差地喂食、早上放出來溜達一陣子,中午前一定要喚回籠子裏去,讓它們和自己一樣,都眯個午覺。
今天院子裏進人的時候,就正是林姥姥和她的雞都睡得熟熟的時候,如果那雞滿院子跑著,也不會被那人一刀一個全都給宰了。
而林姥姥也會更早一點兒從屋裏出來。
她養的雞可是她的寶貝,通著人氣兒呢,別說是被殺時的慘叫,就連吵架的聲兒她都能聽出來,就算看不見,也能準確地分辨出是哪隻雞又在挑事兒,是哪一隻又受了欺負。
她就叫著它們的名字勸架,給那愛欺負人的講道理,沒事兒的時候,還和它們聊一會兒。
林歡顏就曾無數次地看到過,姥姥搬了小凳子坐在院子裏,低頭和那些或白或花的小生命細細低語,什麼大紅冠不要總是欺生、蘆花這幾天表現最好,連著一個星期天天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