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要政要全來悼奠。
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均在其列。
光是小車,就排到了數裏之外。
所以街坊已是見怪不怪了。
聽到門外的動靜,宅院的大門被打開,一個老媽子看到小車,喊了聲“貴客登門”,便進去通報了。
王世和也沒客氣,讓隨從拎著行李,帶著方不為進了大門。
剛過照璧,一位稍有些福態的老太太攜一對年輕男女從內宅走了出來。
老太太自然是委員長的發妻毛夫人。
她比委員長要大五歲,十九歲時,與剛剛十四歲的委員長成的親,但十年後,才生下了建豐同誌。
算一算,今年已經五十六了。
男的有些瘦削,和委員長有七分相像,女的栗發藍眼,頗為秀氣。
還有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男孩,被老太太牽在手裏。
這就是建豐同誌和妻子蔣方良,還有他們的長子蔣孝文。
蔣方良和蔣孝文的名字,都是四月份回國之後,委員長親自給取的。
“表嬸!”王世和迎上去,扶住了老太太。
蔣王兩家淵源極深,既是親戚,也是主仆。
自王世和的曾祖起,就是蔣家玉泰鹽鋪的學徒。
到委員長的父親這一代,鹽鋪的掌櫃則是王世和的大爺王賢東。
當時蔣父喪妻數年,還是王賢東牽線,說合自己寡居數年的堂妹王采玉,做了蔣父的填房。
兩年後,委員長出生,鹽鋪的掌櫃又換成了王賢東的弟弟,也就是王世和的爺爺。
等委員長外出求學時,蔣家鹽鋪的掌櫃則又成了王世和的父親王良鶴。
王良鶴比委員長稍長幾歲,兩人從小一起長大。
委員長回國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第五團團長,深感手下無親信可用,便把表哥王良鶴召到了身邊,任了勤務兵。
離開溪口之時,王良鶴把十二歲的王世和送到了鹽鋪,當了學徒。
蔣介卿雖然與繼母不合,但孝義還是要顧的,委員長不在,家裏隻能由他來照應。
王世和便經常被派到祖宅這邊,替王老夫人和毛夫人跑跑腿,久而久之,宅外的大小事情,老夫人都交給這個侄孫去辦了。
王世和為人忠厚,深受王老夫人和毛夫人的信重。
十一年後,老夫人逝世,委員長回家奔喪,離開時,把王世和也帶走了,讓他接任了他父親的職務,留在身邊做了警衛頭目。
這一幹又是十六年。
算一算,王世和今年三十九歲,已整整為蔣家服務了二十七年。
蔣家上下,包括委員長在內,都已把他當成了蔣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表兄!”等老太太老淚縱橫的和王世和敘完舊,建豐同誌又叫了一聲。
自成婚後,委員長在老家待過的日子屈指可數,在那個年代,出自這種門戶的女人又怎好整日間拋頭露麵?
蔣介卿又不太上心,所以蔣家老宅這一攤子,一直都是王世和幫著照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