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路軍打到周防和長門之後,因為地形對日軍太有利了,右路軍和日軍暫時膠著起來無法再前進。
至於左路軍,始終杳無音訊。
直到十一月末,蔡仍終於得到已經杳無音訊了一個多月的左路軍的消息。
隻不過,這消息並不是由飛奴傳回來的,而是由兩棲軍一個名叫“諸能”的指揮使送回來的。
原來——
左路軍最初行進的非常順利。
可就在左路軍快要靠岸的時候,突然刮起了一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巨型台風。
那場台風不僅摧毀了兩棲軍近百艘大船,還讓兩棲軍迷失了方向。
當時,被摧毀的近百艘大船中,就有承載著通訊部的幾艘大船,左路軍的通訊係統因此幾乎完全被摧毀。
麵對這種出師不利的情況,有人建議韓世忠和李寶撤回去,然後再從長再議。
可韓世忠不同意,他對眾人說:“現在往前和往後一樣找不到路,而王上說日本像一條長長的帶子豎立在東方,因此咱們隻要往東方行進,總能到達日本。”
李寶仔細考慮過後,支持韓世忠的想法。
最終,左路軍就在迷路的情況下繼續向東行進。
可能是因為方向錯了,一直行駛了十七天,左路軍才終於靠岸。
可能否極泰來吧,在即將靠岸的時候,竟然被他們撞到了一艘本地的漁船。
在那艘漁船上的漁民的帶領下,左路軍殺到了一片類似港口的地方,並奪下了那處地方,然後從那裏登陸。
登陸以後,左路軍帶去的日本武士反複跟當地人確認,才知道他們登陸的地方是蝦夷地,也就是後世的北海道。
(這個時代,北海道並不是日本的一部分,它上麵住的是阿伊努族人,他們極為落後,說茹毛飲血都不為過。)
蝦夷地被當地土著割據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勢力,他們之間又有著某種斬不斷理還亂的聯係。
見左路軍入侵他們的家園,他們很快便聯合在一些,然後組織了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企圖抵禦左路軍的入侵。
那一仗,可以說是一點懸念都沒有(可以參考歐洲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左路軍幾乎零傷亡消滅了阿伊努族人聯軍,然後占領了蝦夷地的幾片主要區域。
不過——
占領蝦夷地並不是左路軍的戰略目標,左路軍的戰略目標是奇襲日本都城京都。
而據那些日本武士打聽到的消息,蝦夷地離京都,可能比九州島離京都還遠,中間還有奧羽地區(本州島的東北部,就是從東京往上的那一塊)所阻隔。
韓世忠等人反複研究地圖,不知該怎麼辦是好?
最後,韓世忠一咬牙,決定水陸並進繼續向京都推進。
韓世忠是這麼跟左路軍的一眾將領和文官說的:“此戰,並非咱們左路軍一軍之戰,還有右路軍和中路軍,另外還有遼東的二三十萬大軍,咱們南下,勢必要打日本一個措手不及,日本也勢必要調大軍回來阻擊咱們,那樣一來,右路軍的壓力必將大減,說不定就能破開日軍南邊的防禦,進而取得此戰的最終勝利。”
韓世忠說服了眾人,然後韓世忠留下了一營人馬清理蝦夷地的殘軍,率領剩餘大軍南下攻打奧羽地區。
數日後,左路軍便在出羽國登陸。
此時的奧羽地區,也是由大和朝廷征服之前的舊土著割據自治,類似於後世的殖民地。
在文明程度上,奧羽地區比蝦夷地強點,但也強得很有限。
左路軍在這裏完全領略到了原始社會的“淳樸風情”,地廣人稀、刀耕火種、野獸出沒,連一座稍微像樣的城市都找不出來,老百姓的生存狀態,還不如崛起前的女真人。
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日本文明的誕生都已經是公元二世紀的事了。
而大和朝廷的雛形更是直到六世紀才形成,平安時代則開始於九世紀。
因此,哪怕有中原天朝大力輸入中原文化,想要日本人這麼快就從一個個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坐火箭直接進入統一的封建國家階段,也實在是有點兒強人所難。
(想象一下,夏朝的中國大致上應該是一副什麼模樣,就不會覺得平安時代的日本社會發展遲緩了。)
更何況,雖然國家尚未真正統一,但統治日本的貴族公卿們卻已經早早地腐朽了。
他們放著開疆拓土、富國強兵的重任不管,一門心思地寄情山水,燒香拜佛,吟誦詩歌,鑽研書法,陶冶情操。
更絕的是,這時的公卿貴族們,還把全日本的其餘地方一律視為“鄉下”,甚至是視為“鬼地”,認為去那些地方轉一轉都會沾染上晦氣,恨不得一輩子都縮在風景秀美、佛寺林立的京都城裏不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