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枝密生,有細刺,幼枝有柔毛。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葉片三角狀卵形至棱狀卵形,長2~6,基部截形或寬楔形,兩側各有3~5羽狀深裂片,基部1對裂片分裂較深,邊緣有不規則銳鋸齒。複傘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長柔毛;花白色,直徑約1.5cm;萼筒外有長柔毛,萼片內外兩麵無毛或內麵頂端有毛。梨果深紅色,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狀】
果實較小,類球形,直徑0.8~1.4cm,有的壓成餅狀。表麵棕色至棕紅色,並有細密皺紋,頂端凹陷,有花萼殘跡,基部有果梗或已脫落。質硬,果肉薄,味微酸澀。
【產地分布】
主產山東、河南、山西、河北、遼寧。
【生態習性】
生於山穀或山地灌木叢中,山楂樹適應能力強,抗洪澇能力超強,容易栽培,樹冠整齊,枝葉繁茂,病蟲害少,花果鮮美可愛,因而也是田旁、宅園綠化的良好觀賞樹種,野生山楂嵩山最多。
【采製】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置沸水中略燙後幹燥或直接幹燥。
山楂,又叫“山裏紅”、“仙果”,“牧狐狸”,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樹皮暗灰色,有淺黃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單葉互生或於短枝上簇生,葉片寬卵形,傘房花序,花白色,後期變粉紅色,果實球形,熟後深紅色,表麵具淡色小斑點。花期5-6個月,果期7-10月。生於海拔400-1000米間的向陽山坡、雜木林緣、灌叢間、蔬林內。山裏紅果實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
山楂除鮮食外,可製成山楂片、山楂糕、果脯、山楂酒等。亦可入藥,入藥歸脾、胃、肝經,有消食化積、活血散瘀的功效。中國科技大學張居中教授,對8600年以前河南賈湖遺址中陶器碎片上的殘留物進行碳14斷代測定,確認山楂是最早入酒的水果。《嵩嶽文獻》載: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嵩山老君洞就有了用山楂釀酒的描述。
營養功效:山楂片含多種維生素、山楂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等,還含有黃酮類、內酯、糖類、蛋白質、脂肪和鈣、磷、鐵等礦物質,所含的解脂酶能促進脂肪類食物的消化。促進胃液分泌和增加胃內酶素等功能。
中醫認為,山楂具有消積化滯、收斂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主治飲食積滯、胸膈痞滿、疝氣血淤閉經等症。山楂中含有山萜類及黃銅類等藥物成分,具有顯著的擴張血管及降壓作用,有增強心肌、抗心律不齊、調節血脂及膽固醇含量的功能。
適應範圍廣:一般人皆可食用。兒童、老年人、消化不良尤其適合食用。傷風感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兒童軟骨缺鈣症、兒童缺鐵性貧血者可多食山楂片。
山楂別名
【別名】
赤爪實,赤爪子,棠棣子,棠球子,山查,山裏果,山裏紅,酸裏紅,鼠楂,羊棣,赤棗子,山裏紅果,酸棗,鼻涕團,柿楂子,山裏果子,茅楂,猴楂,映山紅果,海紅,酸梅子,山梨,酸查,山梨果,酸楂,山果子,南山楂,北山楂,藥山楂,大山楂,小山楂,大果山楂,小果山楂,紅果,紅果子,山植,小葉山楂。
【商品名】
南山楂:又名猴檀、野山楂、藥山楂、小果山榜、小山楂、小葉山楂、個山楂,山楂子、山楂粒。為植物野山楂的果實。主產於浙江,江蘇、雲南、貴州等地。
北山楂:又名大山楂、大果山楂、紅果。為植物山楂的果實。主產於河南、河北、山東和遼寧、吉林等地。
東山楂:又稱東楂,東查。為山東所產的北山楂。習以為佳。
石板楂片:產於河北省安國地區的北山楂片。品質亦佳。銷全國,並出口。
以上均以果大、內厚、核少、皮紅者為佳。
【處方名】
山楂,山查,山楂片,生山楂,山楂肉,植內,生楂內,生山楂內,鮮山楂,炒山楂,焦山楂,焦楂,山楂炭,黑山楂等。
處方中寫山楂、山查,山楂片均指生山楂。為原藥去雜質切片曬幹入藥者。
山楂內又名楂肉,生楂肉,生山楂肉。為生山楂去核,取淨內入藥者。
鮮山楂為山楂鮮用入藥者。
炒山楂又名焦山植、焦楂、焦植肉。為淨山楂片用文火炒至黃色、略帶焦斑入藥者。
山楂炭又名黑山楂。為淨山楂片用武火炒至外表黑褐色,內裏棕黃色入藥者。
【山楂主要品種分類】
山楂按照其口味分為酸甜兩種,其中酸口山楂最為流行。
甜口山楂,外表呈粉紅色,個頭較小,表麵光滑,食之略有甜味。
酸口山楂又分為幾個品種,歪把紅,大金星,大綿球和普通山楂(最早的山楂品種)。
歪把紅,顧名思義在其果柄處略有凸起,看起來像是果柄歪斜故而得名。歪把紅山楂單果比正常山楂大,現在市場上的冰糖葫蘆主要用它作為原料。
大金星,單果比歪把紅要大一些,成熟個數上有小點,故得名大金星。口味最重,屬於特別酸的一種。
大綿球或紅棉球,單果個頭最大,成熟時候既是軟綿綿的,酸度適中,食用時基本不做加工,保存期短。
普通山楂,山楂最早的品種,個頭小,果肉較硬,適合入藥,市場上的山楂罐頭的主要原料。
近年在山東地區出現新興品種:大五棱,此果果型巨大,單果可達31.6克,果實長圓形,萼部較膨大,萼窪周圍有明顯的五棱突起,宛如紅星蘋果。果皮全麵鮮紅,有光澤,果點小而稀,果肉黃白色,肉質細嫩,味甜微酸,不麵不苦不澀,鮮美可口。可當水果食用。
【功效論述】
1.朱震亨:山楂,大能克化飲食。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也。
2.《本草經疏》:山楂,《本經》雲味酸氣冷,然觀其能消食積,行瘀血,則氣非冷矣。有積滯則成下痢,產後惡露不盡,蓄於太**分則為兒枕痛。山楂能入脾胃消積滯,散宿血,故治水痢及產婦腹中塊痛也。大抵其功長於化飲食,健脾胃,行結氣,消瘀血,故小兒產婦宜多食之。《本經》誤為冷,故有洗瘡癢之用。
3.《本草通玄》: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積,故幼科用之最宜。若傷寒為重症,仲景於宿滯不化者,但用大、小承氣,一百一十三方中並不用山楂,以其性緩不可為肩弘任大之品。核有功力,不可去也。
4.《本草求真》:山楂,所謂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積,用此酸鹹之味,以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氣破而泄化,謂之為健,止屬消導之健矣。至於兒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瘡不起,力能以發;猶見通瘀運化之速。有大小二種,小者入藥,去皮核,搗作餅子,日幹用。出北地,大者良。
5.《綱目》: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草》雖有赤爪,後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後遂為要藥。其類有二種,皆生山中:一種小者,山人呼為棠梂子、茅楂、猴楂,可入藥用。樹高數尺,葉有五尖,椏間有刺。三月開五出小白花,實有赤、黃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頭,九月乃熟。其核狀如牽牛子,黑色,甚堅;一種大者,山人呼為羊朹子。樹高丈餘,花葉皆同,但實稍大而黃綠,皮澀肉虛為異爾。初甚酸澀,經霜乃可食,功應相同而采藥者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