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呼吸作用,不斷吸進清氣,排出濁氣,吐故納新,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
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
主氣,首見於《內經》。《素問·五藏生成》說:“諸氣者,皆屬於。”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麵。
(1)主呼吸之氣:主呼吸之氣,是指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通過的呼吸作用,不斷吸進清氣,排出濁氣,吐故納新,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主呼吸的功能,實際上是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在氣體交換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氣宣發,濁氣得以呼出;氣肅降,清氣得以吸入。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有序,則呼吸均勻通暢。氣失宣或氣失降,臨床都有呼吸異常的表現,但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若是因外感引動內飲,阻塞氣道,氣失宣,多為胸悶氣急或發為哮喘;若是因肝火上炎,耗傷陰,失肅降,多致喘咳氣逆。
(2)主一身之氣:主一身之氣,是指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者,氣之本。”
主一身之氣的生成,體現於宗氣的生成。一身之氣主要由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構成。宗氣屬後天之氣,由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之精所化生的穀氣相結合而
生成。宗氣在中生成,積存於胸中“氣海”,上走息道出喉嚨以促進的呼吸,如《靈樞·五味》所說“其大氣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並能貫注心脈以助心推動血液運行,還可沿三焦下行臍下丹田以資先天元氣,故在機體生命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氣是一身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氣的生成關係著一身之氣的盛衰,因而的呼吸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著宗氣的生成,也影響著一身之氣的盛衰。
主一身之氣的運行,體現於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有節律的呼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的呼吸均勻通暢,節律一致,和緩有度,則各髒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通暢協調。
的呼吸失常,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及一身之氣的生成,導致一身之氣不足,即所謂“氣虛”,出現少氣不足以息、聲低氣怯、肢倦乏力等症,並且影響一身之氣的運行,導致各髒腑經絡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
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基於的呼吸功能。的呼吸調勻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如果的呼吸功能失常,勢必影響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若喪失了呼吸功能,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新陳代謝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所以說,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於的呼吸功能。
2.主行水
主行水,是指氣的宣發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素問·經脈別論》稱作“通調水道”。主行水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通過氣的宣發作用,將脾氣轉輸至的水液和水穀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麵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並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製地排出體外。二是通過氣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的水液和水穀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髒腑以濡潤之,並將髒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以其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輸布水液,故說“主行水”。又因為為華蓋,在五髒六腑中位置最高,參與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故清·汪昂《醫方集解》稱“為水之上源”。
外邪襲,失宣發,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輸布失常,出現無汗、全身水腫等症。內傷及,失肅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輸其他髒腑,濁液不能下行至腎或膀胱,出現咳逆上氣,小便不利,或水腫。氣行水功能失常,導致脾轉輸到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為痰飲水濕;水飲蘊積中,阻塞氣道,則影響氣體交換,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現,甚則不能平臥。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致全身水腫,並能影響他髒的功能。臨床上對水液輸布失常的痰飲、水腫等病證,可用“宣利水”和“降氣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由於水液輸布障礙主要是因外邪侵襲而致氣的宣發作用失常,故臨床上多用宣利水法來治療,即《內經》所謂“開鬼門”之法,古人喻之為“提壺揭蓋”,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則稱之為“開上源以利下流”。
3.朝百脈,主治節
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於,經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後再通過氣宣降作用,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脈均統屬於心,心氣是血液循環運行的基本動力。而血液的運行,又賴於氣的推動和調節,即氣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通過呼吸運動,調節全身氣機,從而促進血液運行。故《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難經·一難》說:“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同時,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運化而來的水穀之精所化的穀氣相結合,生成宗氣,而宗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氣充沛,宗氣旺盛,氣機調暢,則血運正常。若氣虛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則可導致心血運行不暢,甚至血脈瘀滯,出現心悸胸悶,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氣虛衰或心陽不振,心血運行不暢,也能影響氣的宣通,出現咳嗽、氣喘等症。
主治節,是指氣具有治理調節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水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主治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一是治理調節呼吸運動: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維持通暢均勻的呼吸,使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二是調理全身氣機:通過呼吸運動,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氣機調暢。三是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通過朝百脈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輔佐心髒,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治理調節津液代謝:通過氣的宣發與肅降,治理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與排泄。由此可見,主治節,是對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
生理特性
1.為華蓋
“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內經》喻為髒。《素問·病能論》說:“為藏之蓋也。”位於胸腔,覆蓋五髒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華蓋”之稱。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稱之為“水之上源”。覆蓋於五髒六腑之上,又能宣發衛氣於體表,具有保護諸髒免受外邪侵襲的作用,故《素問·痿論》說:“者,髒之長也”;《靈樞·九針論》說:“者,五髒六腑之蓋也。”由於位最高,與外界相通,故溫邪外侵,首先被犯;又外合皮毛,風寒燥濕外襲,皮毛受邪,亦內合於。故為諸邪易侵之髒。
2.為嬌髒
為嬌髒,是對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髒清虛而嬌嫩,吸之則滿,呼之則虛,為髒腑之華蓋,百脈之所朝會;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而為病;其他髒腑病變,亦常累及於。簡而言之,位最高,邪必先傷;為清虛之髒,清輕肅靜,不容纖芥,不耐邪氣之侵。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髒腑病變,皆可病及於而發生咳嗽、氣喘、咯血、失音、癆、痿等病症。若嬌嫩之髒一旦被邪侵犯,治療當以“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為法則,用藥以輕清、宣散為貴,過寒過熱過潤過燥之劑皆所不宜。
3.主宣發與肅降
主宣發是指氣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主肅降是指氣具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的作用。的宣發與肅降功能,是由氣的升降運動來實現的,故稱“氣宣發”和“氣肅降”。
氣的宣發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氣與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呼出體內濁氣;二是將脾所轉輸來的津液和部分水穀精微上輸頭麵諸竅,外達於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發衛氣於皮毛肌腠,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並控製和調節其排泄。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癰疽》說:“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若因外感風寒而致失宣發,則致呼吸不暢,胸悶喘咳;衛氣被鬱遏,腠理閉塞,可致惡寒無汗;津液內停,可變為痰飲,阻塞氣道,則見呼吸困難,喘咳不得臥。
氣的肅降作用,能向內向下布散氣和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氣,並將吸入之清氣與穀氣相融合而成的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二是將脾轉輸至的津液及部分水穀精微向下向內布散於其他髒腑以濡潤之;三是將髒腑代謝後產生的濁液下輸於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人體髒腑氣機的運動規律,一般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位胸中,為五髒六腑之華蓋,其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若失肅降,則可出現呼吸表淺或短促,咳喘氣逆等症。
氣的宣發和肅降,是相互製約、相互為用的兩個方麵。宣發與肅降協調,則呼吸均勻通暢,水液得以正常的輸布代謝,所謂“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宣發與肅降失調,則見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謝障礙。一般說來,外邪侵襲,多影響氣的宣發,導致氣不宣為主的病變;內傷及,多影響氣的肅降,導致失肅降為主的病證。宣發與肅降失常又是相互影響,同時並見的。如外感風寒首先導致的宣發功能障礙而出現胸悶鼻塞、惡寒發熱、無汗等症,同時也可引起的肅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
與形竅誌關係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它們依賴於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具有防禦外邪,調節津液代謝,調節體溫和輔助呼吸的作用。與皮毛相合,是指與皮毛的相互為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