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20年代初的病毒肆虐和2025年至2029年之間的全球性經濟大蕭條,2030年代伊始的人類世界,終於感覺到了走出陰霾的曙光。2031年時,經過多年的準備,以及多個航天大國之間的合作,人類首次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定居點。這是人類首次在地球之外的固態星球上永久性地駐紮人員,並為這些人員配備半封閉性的自足循環係統。與此同時,全封閉性的自足循環係統也在隨後幾年中投入試運行。
時間到了2030年代,這注定是對人類日後星際探索有著深遠影響的十年,2033年人類首次曆史性地登陸火星。在月球永久性基地安全運行近十年後,人類首次踏足火星五年之後的2038年在火星建立起了第一個永久定居點。
雖然經曆了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中的若幹衰退和動蕩,人類社會依然向著人們夢想中的目標發展和前進。這些年中,用於產品和消費品生產的弱人工智能,以及可以替代大部分手工勞作的設備一直在加速部署進越來越多的行業。2040年代時,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的新技術實用化過程中,全球從事第一、第二產業的人數從2020年代的25億人減少到8億人。而能源方麵,雖然諸如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消費量的開采量每年都在創下新高。2043年人類曆史上首個可控核聚變發電站在蘭州投入商用這個有跨越時代意義新聞,已然成為那幾年後麵諸多事件表麵上發作的誘因。
根據當時各個政府多個產業報告中的記載,隨著二十世紀開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與產業革命,生存足夠滿足人們需求產品所需的產業人口數量不斷下降。以一個典型的產業,煙草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時,一個實現大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機械化生產,並擁有二百個左右生產人員的小型煙廠,每天的生產量可以滿足十萬個煙癮中上,即抽每天一包二十支香煙的煙民。如果在這個數字上加入種植煙葉的煙農,則生產這十萬包香煙需要的煙葉,大約需要三個煙農三至四個月的勞作。
在這個煙草的例子中,如果加上整個涉及產品原料生產、輔材生產、成品加工、輔助工種、銷售、運輸、管理等種種產業分工種的參與人口,那麼對於服務十萬個吸煙者所需的總從業人數,以三百人來計算基本是合理的。而如果用三百和十萬計算比例的話,即1個產業人員可以服務大約350個終端消費者。
同樣的煙草產業,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各大國進行了大規模智能化技改之後,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倍。以2010年代的中國為例,當時全國全部煙草公司一線從業人數大約為二十萬人,而當時這些男男女女卻在高度智能化、自動化設備的幫助下,生產了該國八億煙民需求量的大約百分之九十。假設將上文中所提及的輔材、運輸、銷售等從業人數也加入進來,將卷煙生產銷售活動中的所有人以四十萬人計算的話,比例為1個產業人員服務了2000個終端消費者。
雖然各個發展中國家政府在初期考慮到了過於激進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會對就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一定程度上放緩和抑製了這類設備的研發和部署,但曆史的車輪總是會緩慢前行。到了2030年代,地球上幾乎所有傳統工業大國都基本完成了諸如2010年代煙草行業的智能化、自動化技改。在這種情況下,從全部行業所需服務全球八十億人的工農業產品消費量角度來說,理論上全世界隻需要不到五百萬人口的生產者。
2020年代至2040年代,當時處於人口上升期,位於東南亞、南亞、東非、南美洲等幾個國家無法隨著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的腳步升級自身製造業智能化水平,同時這些國家由於國內政治等種種原因沒有對人口增長作出政策調整,導致在這個傳統生產方式與弱人工智能轉化的曆史節點上,它們站在了危險的火藥桶上。除此之外,前一年可控核聚變投入商用這一事件更加速了全球傳統能源產業以及附著於它們之上的次生產業以及金融行業的集體萎靡。這一係列問題造成了上述這些國家在2044年上半年不約而同的集體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