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銀行的醜聞一經公布,頓時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軒然大波,興業銀行的股價應聲暴跌,醜聞曝光當天跌幅就高達4%,盡管隨後幾天,興業銀行的股票進行了停牌整頓,但再次開盤後,跌幅已經達到了20%。這樣的跌幅,令興業損失慘重,近三百億歐元的資產被蒸發掉。一直到2011年的現在,興業銀行的情況都沒有太多的緩解,所以興業銀行才會有定增融資的需求,並且是希望與高盛這種華爾街操盤手合作,通過高盛的運作,融資成功的同時還能夠抬升股價。
對於市場上觀望的投資者們,如果興業銀行能夠向高盛融資成功,那麼就是一種暗示:興業銀行能夠獲得高盛的青睞,是因為興業有著潛在的投資價值,否則高盛這種頂尖投行又怎麼會拿幾十億的歐元打水漂?於是市場往往會看好興業銀行,從而讓其股價得到抬升。
像高盛這類華爾街的頂級玩家,對市場的號召力往往比其所能操作的實力更龐大,畢竟市場是無限的,而高盛的實力是有限的。真正聰明的玩家是那些懂得控製市場、玩弄投資者人心的大鱷們。
所以這不僅是高盛試圖向興業銀行單方麵的施力,而是兩方麵都有這個意向,但是法國政府一直擔心高盛方麵對興業銀行的影響會影響法國金融業的獨立性。如果不是人民運動聯盟方麵迫於大選的壓力,試圖通過高盛在紐約打擊潛在的競爭對手斯特勞斯·卡恩,可能這筆交易會很難通過,畢竟法國方麵不僅要對國內解釋,還得向歐元區解釋,尤其是德國和英國方麵的壓力。在歐債危機蔓延的此時,法國方麵開門引狼,勢必會招來歐盟其他成員的詰問。
“沒關係,隻要能夠為我們操作歐洲市場提供幫助,以後有的是機會來彌補這一塊的損失。”羅伊德布萊克芬吞雲吐霧的說道,話語中線路的野心如果透露到外麵,必然會在市場上引起風波,這也是房間裏從來不允許服務員進入的原因。
2011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歐債危機的發酵,高盛試圖通過興業影響歐洲市場,進而對希臘等幾個深陷債務危機的歐盟國家裏操作謀利,這個項目從兩年前就由CEO羅伊德布萊克芬親自操作,持續到現在,從他的話裏不難聽出獲利頗豐,連對興業銀行55億歐元的融資都不看在眼裏。甚至在羅伊德布萊克芬的眼中,歐債危機能夠獲得的利益,在歐元外彙市場麵前不值一提,入股興業銀行隻不過是為以後能夠做空歐元市場鋪墊。
這也是羅伊德布萊克芬的操作風格,作為投資界成名多年的人物,就喜歡的就是草蛇灰線,做局長期市場。因為市場雖然從短期內看上去充滿了情緒,使得不確定性大增,基本隻能靠運氣。
但是如果將目光放到長期市場上,隱約之間說顯示出來的周期性還是能夠讓羅伊德布萊克芬這種敏銳的投資人看到規律,從而為自己的操作布局。這也是另類的價值投資,隻不過是反向投資而已。相比於巴菲特在市場低估買進價值企業,高盛的人更偏愛做空市場。
一方麵因為破壞總比建設容易,另一方麵是因為多數人並沒有足夠的實力撐到市場回暖,所以短期操作才是投資市場的主戰場,而短期操作的方法更多的適合做空,畢竟市場的情緒化很容易因為一兩個消息就恐慌。
什麼叫信息才是金融市場的第一生產力?這個概念在包間裏實在是太深刻了。就在桌前幾個人的談話裏,所透露出的信息是在驚人。不說其中對政界的印象,光是靠著知曉興業銀行的融資消息,提前在二級市場上做多就能夠創造不少百萬富豪。就像宮崎蒼介提前知道了金德摩根並購的消息一樣,市場上能夠提前知道內幕消息,永遠是無往而不利的武器。當然,也是SEC打擊的主力。
至於為什麼在座的眾人還不在意,因為這類CASE對於身家億萬的眾人來說,盤子太小了,能夠賺取的利潤有限。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興業銀行市值數百億的盤子,隨便消化數千萬的資金毫無壓力,但是對於高盛這些高級合夥人而言,數百萬的利潤實在太低了,並不值得冒著內幕交易被調查的風險入場。
“公司要最近要操作的項目比較少,興業這邊如果融資順利的話,集團裏應該還有不少餘力,我這裏有一份報告,大家倒是可以看一看。”彼得約翰遜抽了一根雪茄,聽著對麵的兩人說完後,拿出了一個文件扔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