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第39章 半人半神(1 / 2)

阿烏覺得自己在神界也就是一個小神,一個紈絝,一個二世祖,臉沒那麼大,“我可能隻是個順帶,你想想昆侖玉還能做什麼?尤其是在人類社會。”

昆侖玉能做的事情多了,他當年拿著昆侖玉,想了很多用處,最終都覺得這樣用有點可惜,所以才遲遲沒有琢磨,想不到竟然被別人拿來給他添堵了。

“一塊玉在人類社會能幹什麼,賣錢嗎?”錢在人類社會的確很重要,好玉也值錢,“可是至於費這麼大力氣給我送錢嗎?”

阿烏笑了,開玩笑到,“怎麼不至於,而且還生怕一整塊你收不到,特意分成了好幾塊,確保總有一塊你能收到。”

昆侖無奈搖頭,巫族跟他又沒有什麼關係,再說他昆侖山又不是沒人可用,給他送錢還需要找外援嗎。

“不說這個了,你知道華夏有本書叫《皇帝內經》吧?”昆侖突然轉換了一個好似完全不想關的話題。

“知道,我還看過呢,有什麼問題嗎?”阿烏問道,雖然沒看完,但他知道那是上古三大奇書之一。

《皇帝內經》以黃帝和岐伯的對話形式寫成,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

包含的內容極其豐富,有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診法還有養生學等學說,說是奠定了中醫學基礎也不為過。

“據說這本書成書於春秋時期,我的疑問是人類是怎著知道這些的,這是巫族當初總結出來的?”

“人神曾經共處,知道這些不奇怪?”

“不奇怪嗎?我覺很奇怪,人類連自己的來源都不確定了,是怎麼把這些複雜的理論記下來的?”

阿烏皺眉,“那你覺得是怎麼回事?”

“巫族,我覺得那個岐伯可能是巫族的後裔,不是後裔也是傳人。這幾個巫族當初應該很活躍,可能分散於各地並建立了政權。”

阿烏覺得巫族挺有野心的,“那這幾個人應該很不簡單,應該是精挑細選出來的。”

昆侖點頭,這幾個人應該對現在人類的影響很大,隻是沒有人意識到這些。

“像《山海經》和三皇五帝等一些神話,在華夏出現的時間,大約都在春秋戰國或者秦漢時期才出現,就好像是憑空出現的。”昆侖昨兒一晚上在網上查了不少東西。

阿烏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說那個時候還有一群人遊離在人類之外,他們知道上古神族和人類的事情,他們可以向人類傳播他們想讓人類知道的信息。”

昆侖道:“他們應該是巫族建立的一個……暫且叫組織吧,他們遊離在人類之外,但在他們覺得必要的時候,他們也可以融入人類。”

“必要的時候是什麼時候?”阿烏問道。

“比如每次人類文明中斷後重新開始的時候,或者是在他們覺得某個信息應該讓人類知道的時候。”昆侖覺得應該是這樣,這個組織在確保人類的某些文明不被湮沒在曆史中。

但是他不確定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何在。

“他們是在確保人類文明的延續性?”

“有這種可能性,但是應該不可能這麼簡單。”

阿烏覺得他這話說的挺繞的,“你的意思他們確保這種延續性是有目的的。如果我們能找到他們,不就找到真相了嗎?”

昆侖搖搖頭,“華夏的曆史上有不少傑出的方士和聖賢,他們著書立說,獨成一家,流傳百世。可是近百年來,你還見過什麼獨家學說流傳下來嗎?”

阿烏想想還真沒想到,也可能是他看書不多的緣故,他的感覺就是:雖然現在的新書多而雜,但是要說能成一家之言,還遠遠不夠。

阿烏把一直架在凳子上的腿搬下來,拍了拍,時間太長僵硬了,“你的意思是這個組織被人給滅絕了?”

“他們存在的時間太長,一開始可能不會被人類察覺,但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知道的太多或者太聰明,總會被統治者忌憚。焚書坑儒也叫‘焚詩書,坑術士”,難保不是始皇帝發現了什麼。”

秦統一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和文化的發展可謂是盛況空前,儒墨道法等各家思想爭鳴,後世在思想方麵幾乎無有超其右者,為何?

秦統一六國後,後世曆朝曆代雖也有獨家之言論,但零零星星,總感覺越來越稀少。

“山海部的資料不是說有一個方術士,把他們聖地的地圖偷了給始皇帝嗎?也可能不是始皇帝發現的,是巫族自己人背叛了他們。”

“可能。被迫害的事情肯定發生過,但應該沒有被滅絕,可能……。”昆侖說到這裏就停了下來。

阿烏挺膈應他這個有時話說一半就突然停下的毛病,催促道,“可能什麼?”

昆侖是因為突然想到了山海部的那些異能們,“可能是為了躲避迫害,都分散融入到了人類,然後代代更替,就忘記了巫族當初的使命,說不定現代的異能者就是當初巫族留下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