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們待了快60年了,我們為什麼沒有一點歲月的痕跡?”薔薇不解問。
“神怎麼可能會老?”天使追笑著說。
“你想變老?薔薇。”蒙易。
“……”薔薇。
19世紀末日本侵略清朝和朝鮮的戰爭。按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9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明治維新,使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回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係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幹,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官軍節節敗退,被迫向他的宗主國大哥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介入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明治維新,“脫亞入歐”,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製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灣,第二步是吞並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當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麵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製度,因此“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係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幹,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製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幹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禦筆信》中宣稱“開拓萬裏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第一款:“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
但日本並沒有遵守這一條約,而是積極向中國擴張。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1874年,發生了琉球漂民被台灣高山族殺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以琉球是日本屬邦為借口大舉進攻台灣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但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銀50萬兩,並迫使清廷承認日軍侵台是“保民義舉”(即間接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屬民),從台灣撤軍。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於1879年完全並吞了琉球王國,改名為衝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