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遇上計劃生育(1 / 2)

距離北京天安門東北部150裏有一處東南北三麵環山的縣城—東穀縣,這裏泃河是境內最長河流,這裏以盛產大桃而出名,最著名景點是金海湖。 1958年由河北化為北京市,2002年4月東穀縣撤縣建區,2008年開通了高速,都2021年了才剛剛開始修地鐵,還要經過三河燕郊。這裏是莫明憶的家鄉,她成長的家鄉,1980年出生的她和她一樣的父老鄉親除了擁有北京戶口之外,這裏就是中國農村的縮影,家家戶戶低矮的土胚平房裏,***的畫像都張貼在堂屋最醒目的牆壁上。

東穀縣900多平方千米,除了縣城附近的村子為平原,還有一些遠離縣城的村子為半山區或偏遠山區,幾個村子劃分為鎮。

東穀縣平原地區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等農作物,小麥一般種植春小麥是 4月之間播種,當年的8月就可以收割。玉米分為春玉米和秋玉米,春玉米4月播種,8月可收獲;秋玉米7月中旬播種,10月中下旬收獲。

每個自然村都有大隊公社年年大會小會號召並帶領社員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積肥增產。這裏不得不提到東穀縣著名的金海湖景區,曾經的海子水庫, 1960年開始修建,1976年擴建,1980年完工。當時可以保證旱澇的網絡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已經初具規模,農藥與化肥也開始廣泛普及,少量的農業機械開始走向廣大農村。

農業機械上,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全公社各大隊都有一台專門搞運輸的輪胎拖拉機和一台專門用於耕地的鏈軌拖拉機。尤其是那台鏈軌拖拉機最受各生產隊歡迎,它犁地效率高,犁得還深,一個天幹的活比隊裏五六牛七八天犁的地還要多得多。

東穀縣山區地區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片荒山的景象。對於山區的農民來說更加不容易,因為地理環境,令他們能耕種的田地不多,耕作手法也不能更多借助一些機械。

1978年改革開放最初東穀縣委召開林業工作會議指定了關於高速生產林業的倡議書,住在山區的人們開始植樹造林,1980年初,東穀穀縣縣委提出了“山區要想富,必須栽果樹”,東北宮村將全村所有土地全部栽上了桃樹,成為平穀第一個大桃生產專業村。

中國農業幾千年來以家庭為最基本耕作單位的個體勞作方式,說到農村生活的貧苦艱難,老人們自有老人們的看法,比如就是天下太平已久,人口越來越多,人均耕地越來越少,有限的土地,產量有限的糧食,實在難以滿足大家的口糧需求。

所有人都知道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可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也是從這一年1978年開始,計劃生育政策正式寫入憲法,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子女,從1980年代開始嚴格推行。1982年出台農村第一個是女孩的還可以生第二個孩子,很多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地方和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為了生男孩而不顧自己的負擔能力不斷生育,直至生出男孩為止,有些則在女嬰生下後遺棄或送人,而當時戶籍不健全的地方還會把女嬰瞞報或漏報,這些女孩一直沒有戶口,稱為黑戶。

1980年在距離東穀縣縣城大概10裏地的一個村子裏,徬晚村裏的大喇叭村長又開始廣播了:“各位社員請注意,各位社員請注意,現在有縣裏最新消息通知大家,現在人口在不斷增長的,土地麵積在逐漸減少,所以國家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大家要積極響應號召,要有思想覺悟,對於家裏好幾個女孩,不見兒子不收兵的,要堅決杜絕,現在提倡男女平等,不是過去封建社會,女孩也是傳後人,對於嚴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絕對給予懲罰,依照國家的政策,咱村是要全部把每戶社員手裏的土地沒收的。。。”。

大喇叭裏的村長還在繼續沒完沒了的說啥,從地裏幹了一天農活的村民李文忠在家裏剛洗了一把臉,大喇叭的通知,頓時愣住了,旁邊的三個女兒嘰嘰喳喳的叫爸爸,快吃飯吧,叫了他好幾次,他都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