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第七十九章 冬至(2 / 2)

孫教授閉著眼,沉醉其中。趙波從沒聽過秦腔,隻覺得劉愛雨嗓音甜美,唱腔婉轉,別有一番風韻。

劉愛雨唱完了,趙波鼓鼓掌,給她捧上一杯茶。

孫教授感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趙波說:“日暮鄉關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

劉愛雨不會說詩,卻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孫教授直抒胸臆,說明年打算回老家去,葉落歸根、狐死首丘,這個京城實在沒有意思。

孫教授是教曆史的,他熟悉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他很推崇鄉村自治和鄉紳文化,認為一個村子,隻要有一個德高望重的、有知識的人,那麼他的潛移默化對鄉村建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現在,村子裏的青壯年都到城裏去打工了,剩下些老弱病殘,夫妻分離、子女分離、家不像家。

孫教授痛心疾首:“人都沒了,鄉村還怎麼發展繁榮?年輕人是氣,人活的是一口氣,村莊活的也是一口氣,沒有這一口氣,就嗚呼哀哉了。”

趙波反駁孫教授是一家之言,居廟堂之高,不體察民情。教育、房子、醫療三座大山壓在頭上,年輕人守在家裏,種二畝地,一千年一萬年都富不起來。就說看病吧,我老家的那個縣,有50多萬人口,全縣竟然沒有一台腸鏡、喉鏡、胃鏡機器,看病不去城裏咋辦?

孫教授說:“這麼多的人,都湧進城裏,勢必會造成交通、就業、住房、醫療資源的緊張甚至崩潰;應該大力發展鄉村,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醫療教育的條件,讓年輕人就近創業,學生就近上學,人們就近看病,徹底縮小城鄉差別。”

孫教授和劉愛雨的家鄉都是革命老區。

孫教授十五歲上就出外求學闖蕩,但對故鄉感情很深,他幾乎三五年回一趟家,回去後拜訪老人看望老朋友,和年輕人打成一片。

村裏人到北京看病、上學、找工作,隻要找到孫教授,他都盡力幫忙,動員自己的人脈和關係,為他們打通綠色通道,提供方便。

孫教授不大讚成城市化,認為任期發展下去,有失控的危險,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趙波和劉愛雨卻一致認為,還是大城市好,條件好機會多,適合年輕人發展創業。

三個人爭爭吵吵的,其實他們就是小老百姓,隻不過是隨便發了點議論,他們不可能改變什麼,一腔肺腑之言,權當做了下酒菜。

孫教授說:“人各有誌,不能勉強,我明年是要回老家的;在古代,做了宰相、太師、大將軍的,退休後都告老還鄉,我得呼吸點新鮮空氣;你們年輕,就在城裏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