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第285章 處理朝政(三)(1 / 2)

這種報喜不報憂的事情,不僅在武將身上體現的淋淋盡致,在文臣體係當中,同樣是小伎倆不斷。

各地衙門人員,最害怕的就是各種災難,因為治下發生災難,顯得他們治理無能。所以如果能夠壓下去,他們都是盡量的壓下去。

但是他們也不能不報,畢竟一些大事,他們不上報的話,還有其他的人會上報,以及一些其他的渠道傳入京都。

所以他們就會盡量的采用保守方式上報,因此在查看奏章的時候,就需要依靠經驗分析處理了。

像什麼境內出現小夥匪患,騷擾鄉野之類的。這就說明匪患已經成氣候了。當地衙門雖然不害怕,但是也無法剿滅了。

不然的話,他們奏折應該寫出現一夥強匪,最終在縣令英明的指揮下,以及縣尉英勇的戰鬥下給撲滅了。

沒錯,他們撲滅的都是強匪。而那些小股匪患卻無法撲滅。

所以這樣的奏章,都需要反著看才可以。

周易自己也算是長見識了,也多虧了張瑞鴻見多識廣,不然的話,這種種手段,還真的讓人防不勝防。

而且能夠讓張瑞鴻記憶猶新,還在這裏特別提出來,顯然這種奏折不是一次兩次了。

地方官員想要刷政績不太容易,畢竟不像邊軍,時不時上報一場戰鬥。不管起沒有死人,隻要異族人數超過十幾二十人靠近,他們就敢上報異族來攻,他們防守成功。

所以地方官員想要刷政績,依靠的都是強大的想象力。

兩夥村落械鬥,他們就能報成農民造反,被他們鎮壓成功。也因為造反的罪過很大,又時不時被地方官員掛在嘴上,所以百姓對於造反,還是非常畏懼的。

除此之外,出現了一個什麼天象,也都會被說成祥瑞,出現了一個什麼怪誕的生物,就會被稱作神獸。

然而這些神獸要運到京都的時候,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要麼是飛天離開了,要麼就是已經死了,反正朝廷是看不到的。

這就是各地的報喜不報憂,這種風氣張瑞鴻也試著改變過,但是卻沒能成功。因為這動了所有士階層的利益。

就算是皇帝想要動都很難,就不要說他這個國相了。

造成這種原因的,還是因為皇帝。因為皇帝的喜怒無常,好大喜功的原因。大家為了迎合聖上,所以隻能撿好聽的彙報。

因為撿好聽的彙報,皇帝一高興,說不定就可以升官發財。但是報壞消息,皇上就有可能雷霆震怒,直接就是抄家砍頭的結果。

這一來二去的,誰還敢彙報不好聽的。

所以根結還在皇帝身上,上行下效的結果。

“除了報喜不報憂之外,各地官員向朝廷要東西,卻都毫不手軟。

為此,各地出現了很多吃空餉的現象。這一點也很難杜絕。

尤其是在天災麵前,各地喜歡誇大受災的情況。從而騙取朝廷的賑災銀。”

對於人禍的話,地方官員都是報喜不報憂,能夠鎮壓下去的,那就一律鎮壓。不能鎮壓下去的,才往好了的方麵說。

但是像旱災,水災之類的。這些無法控製,他們就誇大其詞,誇大百姓的受災情況,從而讓朝廷出更多的錢。

還有吃空餉的問題,就連京都的禁衛軍都吃空餉,更不要說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了,那裏吃空餉更加的嚴重。

除此之外,就是官商勾結。

地方官員為了管理的方便,都會和當地的富商或者地主貴族勾結,就是為了讓地方支持他的管理。

因此,他就要預留出一些小官小吏的職位,給那些富商或者世家。

從而就出現了不少軍戶之類的,讓整個體係更加的龐大的臃腫。

例如那些守衛之類的,一般都是家傳的。就算家裏沒有人繼續當兵了,依舊掛著一個名額,但是隻要有名額在,那麼就有軍餉拿,這也是吃空餉的一種方式,比那種直接虛擬構出來的名字要高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