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鴻再次有點小激動起來。
“想要實現民富,首先就需要分田地。太祖時期這麼做過,不過時間太長了,那些田地都被地主貴族之類的買下了。
這就導致了貴族們良田萬頃,而百姓卻無立身之地。
百姓想要求活,隻能租賃貴族的田地,高昂的租賃費用,再加上國家稅收,百姓辛辛苦苦一年時間,到頭來吃不上一頓飽飯。
一遇到天災人禍,百姓沒有存糧不說,租賃田地的費用卻沒有絲毫減少。即使國家免去了賦稅,抵抗天災的能力依舊很弱。
因此不得不賣兒賣女,償還這筆欠賬,這就是導致民不聊生的根源所在。”
張瑞鴻確實很大膽,這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貴族給得罪了。
可能是周易年齡還小,或者說皇室現如今示弱的原因,張瑞鴻說起來為放的開,膽子也比較大。
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土地財富之類的,都會進行一次新的分配。但是每一次都治標不治本,用不了多久,土地兼並還會繼續,隻是從原來的甲,變成了現在的乙而已,但是本質是相同的。
太祖皇帝就進行過一次分配,不過那次分配不徹底。就是跟隨他打天下人的土地,寸土未動,並且還給了很多的獎勵,就像司徒家,陳家等等這樣的。
隻是把那些敵對的土地收回來,分給了最底層的百姓,以及那些有功勞的士兵。
這想法很好,但是土地分布不均勻,再加上底層百姓連買種子的錢都沒有了,隻能去向那些貴族借錢,而代價就是壓上自己的土地。
一來二去的話,那些貴族保留自己的土地,又有功勞得到的土地,再加上百姓抵押的土地,如此一來的話,他們的土地變得更加龐大,百姓一次次改朝換代,卻沒有任何的改變,隻不過上層人物被換了而已。
張瑞鴻這個建議不錯,但是同樣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最多隻能暫時性的緩解矛盾,相信一二百年左右,又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還有就是,想要分土地可以,但是去哪裏找那麼多的土地去。朝廷擁有的土地原本就不多,畢竟都被分封完了,沒有更多的給予百姓,想要收回那些土地,誰願意交出來。
不要說周易現如今一窮二白,沒有人支持了。就算是有貴族支持他,那麼他還能收回人家的土地嗎?隻要不收回來,那就是治標不治本,無法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次是重新統計天下人口,丈量天下土地。
為了躲避賦稅,各地都有人口瞞報的情況。而且三百多年,天下新開辟了那麼多良田,這都是沒有在稅收範圍之內的。
還有以好充次的現象,明明是上好的田地,報上來卻是次田,從而導致賦稅降低,這一點必須嚴查。”
大乾國除了農業的賦稅之外,其實還有類似於人頭稅一樣的東西。為了盡量少的繳納頭稅,很多人都會進行人口瞞報。
其實人頭稅也是可有可無,如果不繳納的話,可以成為壯丁之類的,進行一個月的勞作,算是繳納了人頭稅。
但是在太平時期,沒有那麼多的工作去安排,這就隻能隱瞞人口,從而達到不交稅的目的了。
對此,村正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鄉裏鄉親的,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所以一些村落的瞞報情況,甚至可以達到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最喜歡瞞報的還有各貴族。一些貴族有特權,不需要交稅的。所以很多百姓喜歡把人口掛在貴族名下,成為貴族的雇農。
還有就是貴族的私兵,為了繞開法律的規定,很多私兵都是沒有戶口的,那是真正的私兵。這也就導致了貴族做大,世家門閥擁兵自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