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進士,就更容易應付了,直接一句話:狀元還沒有分配實權呢,哪輪到你了
大乾的科舉選拔雖然緊張,但是卻還沒有達到要等好幾年的地步,畢竟科舉是三年一次,然而大乾很多地方,依舊還在推行著繼承製度。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雖然叫囂著科舉選拔,但是依舊有一半的位置,要留給那些世家門閥,畢竟世家門閥掌握著全國大部分的財富以及資源。
想想司徒家,林家之類的。他們門閥,根本就不需要通過科舉,就一直控製著南境,林家二百多年,控製著東境。
剩下的五層官職,也被一些官員暗中操作,分配了兩層左右。
例如新興的貴族刺史,他不可能看著自己的兒子,隻是一個普通人吧,自己告老還鄉之後,後輩如何生存。
所以刺史對於後輩,最低也要安排一個縣尉或者縣令的官職,而且還不是一個,有可能是一州之地的重要部分,都是自己的後輩,即使朝廷派來了新的刺史,也很難立刻掌控局麵。
再加上官員都是終生製的,除非告老還鄉或者犯錯,不然很少被貶下來的,除非在內卷中站錯了隊伍。
以至於真正通過科舉選士的官員,也隻占據了三層甚至不到。如何安置那龐大的貧民學子。除非你推翻了門閥製度,不然職位根本就不夠。
因此周易覺得,可以把優先權,作為加入皇黨的好處之一。
隻要你能夠拿到不錯的成績,皇黨成員也算是考核的一個標準,具有優先獲得實權的機會,如此一來,相信那些誌在官場的文人,也會把皇黨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
吏部每年都會有一次大考,雖然現在更多的,都是走一個形勢。
除非你惹怒了禦史或者皇帝,一般吏部大考都可以蒙混過去的。
畢竟還需要人治理,不可能把所有的官員,都叫過來考試,這樣天下還不亂套了,國家也經不起這麼大的折騰。
所以吏部大考,一般都是你這一年的政績,像什麼發生了祥瑞,境內出現了多位進士秀才,組織民眾戰勝了敵人威脅,或者說剿滅了土匪,稅收及時並且超過往年,破了影響比較大的案子等等,這些都屬於政績。
周易覺得,可以把皇黨成員,也作為吏部大考的一個標準之一,雖然作用不是太大,但是也可以讓官員緊張一下。
就是你這一年的執政,當地的皇黨成員評價如何,畢竟皇黨成員具有監督的權利,如果官員本身就是皇黨成員,可以讓內部開具證明之類的,同樣算大考內容之一。
如此一來的話,皇黨成員的含金量,也會變得更高。
周易還打算,隱晦的和官員體係掛鉤,就是讓朝廷的高官,大部分都要是皇黨成員。你可以隻是最普通的皇黨成員,沒有什麼皇黨職務,但是必須是。
接著七七八八添了幾項小福利,雖然隻有以上這些,就足以吸引很多的人,但是還不夠。
等到寫完之後,周易突然靈機一動,又加了一句宗旨:為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而奮鬥!
這句話和核心理念有點相駁,但似乎又不相駁。
畢竟皇黨成員忠於皇上沒錯,可是周易也不可能總是吩咐他們做事,而且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做事。
既然如此的話,大家用需要一個更大的目標,更加長久的目標。
那麼這個宗旨,就再合適不過了。他們總體的目標,就是為了天子百姓安居樂業。而有了這個目標,那些隱居的大賢,可能會拒絕當官,但是有可能為了天下百姓,而選擇加入皇黨。
不要以為沒有人關心天下,其實也有很多憂國憂民的人士,或者說英雄,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自己的信念。
就像一些江湖兒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樣,他們有可能是出於惻隱之心,也有可能是真的出於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