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美國的秦聲,依然沒有脫離媽媽的“照顧”。盡管他一再保證自己絕對可以一個人生活,自理絕對沒問題,媽媽還是請了“病假”,到美國來陪著他住著,“確保”他能夠“適應”國外的生活。秦聲一度有些迷惑,到底是孩子離不開媽媽,還是媽媽離不開孩子?這兩方麵,哪個更難?
想到自己馬上就22了,卻依然活在媽媽的搖籃裏,就不禁為自己感到悲哀。
生日?她的生日也要到了,送點兒什麼吧,一點兒驚喜,也許可以幫她化解一絲喪母之痛。他的手機支付裏綁定的還是媽媽的銀行卡,可以看見他的消費記錄,但是,無所謂了,她愛怎麼想就怎麼想吧。落款就落一個字母好了。
秦聲心裏別扭,跟媽媽之間的話越來越少。媽媽卻依然喜歡對他的衣食住行噓寒問暖。
如果秦聲表露出不耐煩,媽媽就會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自己有多麼不容易,兒子卻不理解。秦聲卻不願意再退縮,任由媽媽留在美國,但他也不能使用強迫的手段,隻能一遍又一遍的說:“媽,您放心吧!我長大了!”
最後,情緒瀕臨崩潰的秦聲隻能求助於爸爸:“您幫我勸勸媽媽,讓她回國吧。別人小留學生需要家長陪讀,這誰都可以理解。可我都22了,媽媽還來陪讀!讓同學怎麼看我!”
在父子倆內外勸說下,在美國住了三個月的媽媽終於啟程回國了,這還是因為爸爸來電話“無意中”透露說天氣轉冷,自己老毛病又犯了。
把媽媽送上飛機,秦聲終於感覺到了自由的氣息和獨立的空間。他學會了開車,在到美國的第一個春假裏和兩位師兄嚴峻琦、柏睿辰三人開著一輛二手車從美國西海岸的加州一直開到了東海岸的紐約。
柏睿辰比秦聲高一級,已經碩士畢業了,他和還在讀博的嚴峻琦開了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秦聲也在他們的公司裏幫忙,積累些經驗也掙些零花錢。
秦聲到美國的時間不長,學習工作占用的時間很多,交往範圍有限,朋友並不多。也可能是年齡越大,交心的可能性越小,本來記憶裏已經淡漠的那個短發的影子又經常的浮現在腦海裏。
有一次他經過一家花店,門口擺了一圈藍色的小花,小花旁的牌子吸引他多看了一眼:“Forget Me Not!(勿忘我!)”店主見秦聲感興趣,連忙介紹:“These flowers are called Forget Me Not. Aren’t they beautiful?(這種花叫勿忘我,漂亮吧?)”秦聲微笑著點了點頭,買了一盆回去。
然後他想起了什麼,開始在網上不斷的搜索,終於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點擊購買,寫下了她的地址。第二年,他如法炮製。不,不要忘了我。雖然兩人遠隔重洋,但是他心裏並不希望她忘記。
還有她的蛋糕,兩人的生日離得那麼近,他想忽略都不可能。既然現在的網絡購物那麼方便,就是點幾下鼠標的事,何樂而不為呢?她會怎麼想?他也很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