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追問:“Really? Which city do you like best? Why?”(真的?你最喜歡哪個城市?為什麼?)
“Maybe Guilin, I think......”(也許是桂林,我想......)
風景用scenery還是landscape 呢?有什麼區別呢?
“......the scenery there is ......(......那裏的風景......)
最高級要加the.
“......the most beautiful in China.”(......是中國最美的。)
一個簡單句被柳依依說得支離破碎。要是再加上從句,心裏就更要琢磨半天了。
柳依依陷入一種死循環:怕出錯就想的多,想的多就說得慢,越慢越著急,越急越出錯,出了錯就更緊張。
這天坐在柳依依後麵的人一張嘴:“I like sports very much”(我很喜歡運動),柳依依以為是美國人在說話,那個腔調太正了!回頭一看,正是自己同係的同學。柳依依以為自己語音語調蠻好的自信瞬間崩塌——小時候接觸的都是英國語音,大了以後美語流行,又受了影響。試想如果一個人的普通話裏同時有台灣腔和京腔,那該多麼可怕!
英語老師下課的時候說,建議大家回去多練習,一個句子你說上20遍,不可能不順溜。
柳依依真的就開始跟著課文音頻讀句子練習語言語調,一個句子讀20遍,每個詞都發音到位,不吞音。幾天下來自我感覺挺有效果的——讀得臉都疼了,說明練到了一些英語發音用得多漢語發音用得少的肌肉。
但是說的慢老是想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每周一次的聽說課就成了柳依依的死穴。
柳依依隻能自我安慰:也許得身臨其境,在全英文的環境裏,逼著自己天天說,沒有時間想,才能解決問題,好吧,慢慢來,語言這個東西,需要積累。
說到語言,柳依依還選修了德語課。這是因為柳依依覺得未來如果能去歐洲旅遊一趟,多會說一門外語也不錯。沒準以後用得上呢。估計這樣想的同學很多,法語課很快就報滿了,柳依依沒搶上。想到瑞士和奧地利也都是德語國家,就報了德語。
德語老師是個30多歲的媽媽,她總是在用自己兒子學德語的經曆舉例子。老師在德國本碩博讀了10年,對德國相當了解,上課也仿佛帶上了德國人的嚴謹和認真,一絲不苟的批改學生的每一次練習。不過考慮到柳依依們隻是選修,沒有過級考試的壓力,她在課上會講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城市,風景,美食和足球。德語老師說,在中國,與德國有關的,更新最快的也許就是每周的德國足球甲級聯賽電視直播。雖然柳依依對自己說是為了學習德語,但是心裏還是有個秦聲踢球的念頭冒出來又被壓了下去。一個城市一兩隻球隊,柳依依很快記住了德國的球隊和城市名字。她發現慕尼黑的德語發音一點兒也不“黑”,反而很“醒”,柏林就音譯的很準。法蘭克福居然有兩個,得說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或者是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這德國人怎麼想的,這不是搞事情嗎,一個名字倆地兒搶,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