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相遇(1 / 3)

1984年,江清南18歲。

江清南這個名字,是他父親想了幾個月,最後在一首唐詩《夏日尋藍田唐丞登高宴集》中得到靈感,才想出來的。

“清南”就出自句中的“南行小徑盡,綠竹臨清流”,這兩句描寫了夏日裏竹林清溪的景色,給人一種夏日清涼的意境。

江父認為用“清南”兩個字給孩子起名,會給人一種清雅、高尚的氣質,這也寓意孩子聰明、有朝氣、前途遠大,如青竹般屹立於世。

可惜天不遂人願。

江清南出生時,他娘難產了一天一夜,好不容易把他生了下來,卻傷了身體,沒幾年就去了,而江清南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娘胎裏憋的時間長了,腦袋缺氧,發育不良,他說話、學習、做事都比平常的孩子要慢得多,不但一點也不聰明,反而還有點傻、有點軸。

要不是江清南的父親是從城裏來下鄉的醫生,醫術精湛,很受村裏人敬重,否則就江清南那個傻不愣登的性子,早就被村裏人嘲笑他是個“小傻子”。

不過江父也沒護得了他多久,在江清南10歲的時候,他就突發身亡了。

幸好,江清南還有一個姥姥跟他相依為命。

……

這天是大暑,太陽早早就出來了,天空異常地湛藍,雖然是清晨,卻讓人感覺有些燥熱。

江清南一大早的就起來喂雞了,他家有一隻叫“大將軍”的公雞,一隻老母雞,還有6隻小雞。

現在,江清南家裏就剩下他和一個快60歲的姥姥,老的老,小的小。前年上麵分地的時候,分給他家四畝地,兩個人都耕不了,就把地包給村裏兩戶人口多的人家,讓對方給三成租子就行,也夠他們兩個的口糧了。

村裏現在沒有生產大隊了,大家也不用天天定時定點的,去地裏幹活掙工分。

江清南每天就割些野菜、紅薯藤之類的回家喂雞就行了,姥姥負責種菜做飯,時不時就做些竹編籃子賣貼補家用,日子可比以前好過多了。

喂完雞,江清南想把昨晚的饅頭熱一熱當做今天的早飯,他也是會做一些家務的,雖然不會炒菜,但他會蒸菜,也會煲飯,就是幹活時,動作有些慢吞吞的。

江清南剛把窩窩頭放進鍋裏,想生火的時候,就發現用來引火的竹殼已經燒完了。

在鄉下,大家都是用稻草或者竹殼這些易燃的東西引火的,江清南動作慢,稻草又燒得快,通常他還沒反應過來要加柴,稻草就燒完了,所以他都是用燒得較慢的竹殼來引火。

他提了個舊竹籃,順著村道去小竹林裏撿竹殼。

駱村是個小村子,就幾百口人,村裏河道多,耕地也多,當然最多的還是那漫山遍野的竹林,仿佛連空氣中都彌漫著一股竹葉的清香。

村口這裏沒人,這個時間,大家都去田裏割禾了。

江清南喜歡待在沒人的地方,這樣就沒人對他唉聲歎氣,說一些他聽不懂的話,他從小到大都沒什麼朋友,但是卻感覺不到孤獨,又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知道孤獨是什麼。

天氣很熱,他一邊撿竹殼,一邊拿著片大竹殼給自己扇風。

這時,有個高大的人影從遠處快步走過來,一下子就看到了正在撿竹殼的江清南,他身上穿著一件無袖的白色小馬褂,七分褲卷到了膝蓋上,露出的胳膊和小腿又白又細,水靈靈的,看著像是一塊瑩潤無暇的白玉,又像是一棵剛剝了殼的小竹筍。

餘海川開口問道:“小同誌,請問駱書記家怎麼走?”

快有20年沒有回來了,駱村的變化實在不小。

餘海川剛退伍回來,正想找個村人帶路,這麼巧剛進村就看見這少年,長得還真俊俏,白白淨淨的,不像是鄉下孩子,反倒像個城裏人。

江清南循聲看過去,發現那是一個陌生的男人。

男人高大健碩,穿著一身軍綠色的迷彩服,左臉靠近耳朵那裏還有一道小小的疤痕,但那絲毫沒有破壞他的英俊,反而給他增添了不少男人味。

江清南向來就膽子小,又怕生,乍一看見這麼高大健壯,給人壓迫感十足的男人,還以為是他姥姥說的土匪進村了,嚇得站在那裏沒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