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第163章 番外6(1 / 3)

時間一晃過去許多年, 當初六阿哥從歐洲回來過後,帶回了許多新技術新思想。

他說他還看到了那個彼得皇帝,對方就在俄國的出訪使團內, 他對造船技術也非常感興趣。

胤祐也得到消息, 彼得回到俄國之後做出了大量改革。

胤祐和六阿哥商量之後,也想要消防歐洲,積極興辦工廠, 發展貿易, 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 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編製的陸海軍。

但他畢竟不是皇上, 他知道康熙是個十分謹慎的人,如果改革太激進,他阿瑪肯定接受不了。

但是沒關係,既然阿瑪接受不了, 他就去找太子, 反正從小到大, 太子哥哥最疼他,他說什麼太子哥哥都會答應他。

雖然在國家大事上不可能他說什麼都答應他, 但他說的,太子一定會慎重考慮。

他不但找了太子, 還找了他的幾個兄弟們。

胤祐從小和兄弟們一起長大,對他們各自擅長什麼都非常了解。

他和大阿哥聊起軍事,兩個人探討如何建立正規編製的海陸軍,而取代現在的八旗兵。

胤祐認為, 現在的八旗兵早就不是當年清軍入關時候的八旗兵, 他們隻想躺在功勞簿上享福, 根本沒有當年的戰力,也承擔不起一個國家的國防重任。

相反,漢軍的綠旗兵卻人才輩出,比如延恒。但因為他們的漢人身份屢屢不受重用。

然後他又去和三阿哥聊教育,認為蒙養齋不能隻有一個算學館,應該加入別的學科,比如語言、醫學、天文等等。

還有就是,不僅皇家科學院要注重基礎學科的研究,全國各地也要興辦學堂,讓孩子們都有書可以讀。

他還有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他想讓天底下的女孩子也有書可讀,隻是現在不便提出來,他隻對皇後和王妃說過,這兩個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都表示支持他。

小的時候,胤祐一直認為農業不重要,想要國富民強,不應該把子民都束縛在土地上。可自從與皇後和四阿哥的那次談話之後,他才深刻理解了農業是立國之本這句話。以史為鑒,糧食戰爭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輕易摧毀一個民族和國家。

所以,他把這個發展農業的重任交給了四阿哥,反正哥哥從小就對這些感興趣。

八阿哥是個為人和氣的人,在大臣麵前一直都沒什麼架子,和許多人都能搞好關係。他性格中本來就有八麵玲瓏,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特點。

因此,成年之後,他一直在掌管理藩院的事情,也就是處理和蒙古、回部以及西藏等的關係。

胤祐認為,外交不隻是對這些屬國,而是應該將眼光放在更遠的地方。

既然他們現在和沙俄那邊關係緊張,對方封鎖了大清和歐洲聯係的陸路,那麼他們可以通過航海,去加強與師姐各國的聯係,不隻是歐洲,也包括其他地區,就像當年鄭和下西洋一樣。

既然歐洲能有那麼多傳教士不遠萬裏的過來,他們也能派人出去,去傳播東方文化。

九阿哥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尤其在錢這方麵,胤祐發現,他非常有經濟頭腦,鬼點子多得是。

胤祐要大力發展手工業,興辦工廠,加強和歐洲國家以及西邊屬國的貿易往來,於是,就有意培養弟弟在這方麵的能力。

經過幾年的努力,兄弟們在自己的領域也都算是小有成就。但康熙畢竟上了年紀,已經不是年輕時候那個雄才偉略,勇於嚐試和改變的君主。

胤祐漸漸發現,他的阿瑪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政務方麵也漸漸有了幾分懈怠,以往樸素的生活也漸漸變得奢靡。

懶政是懶政,但是手握至高無上的權柄,誰又願意輕易放手。

但是,他握著權力不辦事,這對於龐大帝國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

終於,在康熙六十歲這一年,胤祐決定,要想辦法,讓他的阿瑪安享晚年了。

這一年,皇上的萬壽節辦得格外隆重。康熙認為:“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所以,決定舉辦隆重、排場的萬壽慶典。

在京城,為慶祝活動搭置的彩棚,從西直門一直延伸到暢春園,長達20裏。禮部特別作出規定:“今歲恭遇萬壽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從三月初一至月終,京城官員都要穿蟒袍、補褂,打破隻穿朝服七天的常例。

胤祐覺得這很不像話,但是他阿瑪六十大壽,現如今大清國力強盛,做兒子的也就縱容阿瑪這一次。

千叟宴在暢春園舉辦,布告天下耆老,年65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並且在宴會上斟酒端盤子的都是未滿二十歲的皇子皇孫。

雖然胤祐早已經超過了這個年齡限製,身為眾兄弟中第一個被康熙封多羅親王的皇子,他不用在千叟宴上當服務員。不過胤祐自己孝順,連續兩天的千叟宴,他來得最早,走得最晚。

對那些上了年紀,前來赴宴的老人,無論是官員,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很熱情。

他的熱情卻又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恩裳,而是放下身段,一邊給人斟酒,一邊還能家長裏短的嘮兩句。

“喲,九十了?九十了身子骨還這麼硬朗,挺好!”

“孫子可愛,那明兒把孫子一並帶來,這點心不錯,小孩兒都喜歡。”

“別走呀,吃完了再逛逛,這園子我阿瑪可花了不少心血,後麵那片園林,可不比江南的差。”

“……”

淳親王就是這麼自來熟,不管男女老幼,誰見了不喜歡他。

康熙遠遠地看著,心裏多多少少有點醋意,差了魏珠去把人叫過來。

胤祐正跟一個文人聊起左思的《三都賦》,冷不防被康熙叫去跟前,還有些念念不忘:“阿瑪,怎麼了?”

康熙沒好氣的瞪他一眼:“你給別人斟酒,就不能給你阿瑪也斟一杯?”

“好說!”胤祐趕緊拿過酒壺,倒了兩杯酒,“來,阿瑪,我陪你喝一杯。”

父子倆相視一笑,而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胤祐忽然上前,拍了拍康熙的手背:“阿瑪,你累了,我送你回清溪書屋休息吧。”

兒子今天這麼體貼,康熙樂得合不攏嘴。於是,站起身來,跟著他回去了。

胤祐這幾天哪兒也沒去,天天留在暢春園陪著他阿瑪,就住在清溪書屋,十分沒有規矩。

每天來給皇上請安的妃嬪難免要跟他打照麵,一個成年皇子,成天也沒個正事兒,天天這麼遊手好閑的。

胤祐確實沒什麼正事,他把正事都安排給了兄弟們,自己倒成了甩手掌櫃,過得別提多自在。

他是皇子中的異類,身邊沒有側福晉也沒有庶福晉,外室通房丫頭統統沒有,這麼多年隻有王妃一人而已。

兩人育有一兒一女,大兒子弘昕今年五歲,小女兒昭月,今年才三歲。

據說王妃生小格格那年難產,穩婆火急火燎的要出來稟報,還沒開口,淳親王自己推門進去了,十分不講規矩,就守在王妃床邊,握著她的手,說:“不要孩子,保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