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武穆德聖大統明皇帝,名穆,大景元泰三年生。
時京師動蕩,淪於敵寇,外夷盡入,高祖父為護妻子避禍,於洋夷所戮,元泰三年冬,高祖遷長安。
元泰四年,洋夷入京,據三關五城,另謀西進。時帝在長安,欲親征,以藩故土。然興師十萬,敗於潼關,洋夷西進無所阻。
元泰五年秋,長安淪亡,洋兵弑殺,戮布衣者三萬,景軍無以阻。時帝南下避禍,北境淪喪,天下動亂,高祖母亦攜高祖南下,以避兵亂。
元泰九年,東瀛率軍進犯,海防三戰不捷,江陵淪亡。同年秋,東瀛入蘇杭,焚房舍數千,良田萬畝。掠民女無數。
元泰十二年,高祖稍長,攜母避於肇蜀。性聰慧,好勇,常奔走於城外。
元泰十五年,帝求和,於長安簽亡國之約數章,此章出,大景萬民嘩然。
元泰十八年,母為洋人群辱,事畢,拋屍於南澤。高祖聞之大怒,殺洋兵數人。衙門遣往,牢高祖於北門,刑期五十年。洋人不滿,欲殺之,官府無奈,遂從之。
高祖於北市,責令處斬。時天有動蕩,五雷俱出,風雲急下,高祖逃,數尋無蹤。
元泰二十年,高祖年十八,時,景祚即終,義軍四起,高祖亦潛圖義舉,覓壯士五百,居於山上,常擾洋夷輜重。
元泰二十一年,高祖進蜀南,無阻,得鄉軍三千,次進肇蜀。景軍鄙鈍,常缺軍餉,聞之亦從於高祖。同年秋,高祖據肇蜀。
高祖據蜀地,殺洋夷為禍者千,洋人怒,施威於朝廷,朝廷遂遣蜀東兵者五千,以剿高祖。
高祖於岷江,戰與景軍。時景軍勢大,擄青壯者一萬三千人,充於軍隊。洋兵五百,亦從於景軍。
時冬雪已降,肇蜀濕寒,洋兵受凍者眾。元泰二十二年一月,景軍西進。
高祖於江口築堤,以堤為城,固守江口。時寒潮臨蜀,江麵初凍,不能載人,墜江景軍者數。三月,高祖固守於堤,三阻景軍,然不能擋,遂率軍而退。退至岷江西,高祖開堤,冰水疊灌,景軍亡者數百,士氣低糜。高祖遂再聚鄉勇,親往擊之,大勝,士氣大振。四月,兩軍決戰,高祖難抵景軍之眾,另遣三路圍截,遍插義旗。景軍見滿山敵眾,自覺不敵,遂退往蜀東。然關口被圍,四麵環敵不能出,遂降。高祖大勝,攜眾於成都,統肇蜀全境。
元泰二十三年,帝崩於京,禦前將軍皇甫昌弑幼帝而自立,改號大齊,年號天化。天化元年,帝聚西洋東瀛之使於京,設十六條例,許洋人特權於華夏,令初下,天下鼎沸。高祖以討賊之名,自封蜀川刺史,宣戰於帝,帝怒,遣弟皇甫睿領新軍兩萬,南下擊高祖。
高祖在蜀,禮賢下士,賞罰分明,民多讚譽,積德甚廣,賢士多往蜀地投高祖。初春,齊軍至蜀境,高祖命征虜將軍鄭天德率蜀軍五千迎敵,初戰捷。
待齊軍輜重至,以筒炮火槍相戰,鄭天德不敵,敗績,攜蜀軍死士苦戰,卒。
高祖大怒,欲親往擊之,幕僚程浩諫之,曰:“齊軍勢大,備有洋槍火器,有洋夷助力,我軍必不敵,毋往而擊之。”高祖遂罷。
齊師西進,蜀軍大敗,高祖分兵五軍,親領一軍擊齊,會戰於成都。洋軍重炮攻城,布衣亡者眾,時蜀營有欲降者,高祖斬之。
天化元年秋,高祖敗於成都,齊軍入城。有諫者請高祖西退以避鋒芒,高祖不從,攜民戰於成都。苦戰十日,彈盡糧絕,齊軍勢大,高祖不得勝。
高祖戰於成都時,四軍迂回,兩軍後擊齊軍輜重,火器不得戰,側翼兩軍遂襲,破敵於河口。皇甫睿大驚,移成都之軍以奪輜重,然命不及達,側翼軍已至。
皇甫睿大怒,親遣火槍隊以戰。時秋雨連綿,蜀地陰濕,火藥盡濕,齊軍遂大敗。皇甫睿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