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設軍機處

為了加強皇權,順治恢複明朝的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都旨在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但是沒有從根本

上解決問題。

軍機處成立之後,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使皇帝朝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允許臣下阻撓旨意。皇帝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地方官員下達命令,努爾哈赤以來的議政處就漸漸形同虛設了。

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軍機處漸漸成了處理軍國要務的中樞。軍機大臣沒有定員,少則二人,多則九人。主要職掌:每日晉見皇帝,商承處理軍政要務,以麵奉諭旨名義,對各部門、各地方發布指示;麵奉諭旨,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發,稱為“廷寄”。封函標明“某處某官開拆”字樣,由兵部捷報處發送;撰錄保存公文,就是將皇帝批閱的奏折,撰錄副本,稱為“錄副奏折”。這項製度使大量檔案得以保存。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時處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權力比明太祖還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權力更沒法與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權力於一身,總理天下庶務。

民族政策: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製度,改行“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稱“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第六、整飭吏治

雍正帝重視吏治。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康熙末年財政虧空嚴

故宮軍機處內景

重,雍正位後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

清查使財政好轉但要說明的是,康熙朝末年存銀為2000多萬兩,雍正朝末年存銀也為2000多萬兩,電視劇裏康熙朝末年存銀為800萬兩的說法是不對的,極大的誇大了雍正朝理財效果。

但是,雍正也有嚴重的過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間雖沒有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但零散的反抗經常發生,雍正的鎮壓措施十分嚴厲。不論具體情節,抗官者即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甚至拒捕時,有人"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係同惡共濟",均斬立決。對民間秘密結社,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蘇州手工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罷工叫歇,雍正嚴加懲處,立碑永禁叫歇。[1]

雍朝名臣

愛新覺羅·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自然排序為22子),滿洲正藍旗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弟兄間,惟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密。胤禛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後又出任議政大臣,輔助雍正帝處理重大政務。雍正陵寢,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而且“無不精詳妥協”,甚合皇上心意。蒞事八載,精白一心,從不居功,又極謙抑,如此事君,皇上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諡號曰“賢”,以褒眾美,並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諡法之上,以示寵褒。還特於奉天、直隸、江南、浙江各建祠宇,以昭崇報,並將其名字改回胤祥,這是滿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鄂爾泰(1677—1745),清滿洲鑲藍旗人,西林覺羅氏,字毅庵。康熙舉人。任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並為雍親王(即世宗)的心腹。雍正帝死後,受遺命與張廷玉等同輔政,總理事務,出任總理事務大臣,加至太保。乾隆元年(1736)為欽點會試大總裁。除大學士職務以外,他又兼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以病解職。同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1]

田文鏡(1662-1732年12月24日),漢軍正黃旗人,字抑光,康熙元年(1662)生,監生出身,曾任福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