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蘇啟之所以是討論魏國的歸屬問題,而不討論韓國的歸屬問題,主要是因為韓國就在函穀關外,且地盤太小,蘇啟根本夠不著。
與韓國相隔萬裏,途中還有趙國和齊國,蘇啟根本無法將韓國的地盤牢牢握在手中,於是便隻好做一個順水人情,送給劉邦了。
所謂“越國以鄙遠”,蘇啟算是徹底明白了這件事情的難度。
韓國的問題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兩人的觀點高度一致。
對於蘇啟和燕國來說,韓國歸劉邦是兩人在平等基礎上的談判的結果。
而對於劉邦來說,韓國的歸屬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之前他已經答應了蘇啟,將趙國和齊國劃給燕國。
那麼天下七國之中,除了秦國、楚國和燕國之外的四國,趙國、齊國歸蘇啟,韓國、魏國歸劉邦,然後三家一起爭雄天下。
這是劉邦集團早已認定的事實。
但蘇啟集團並不這樣想,因為之前,趙國、齊國歸燕國的決定是劉邦用來換取蘇啟發兵相救的條件,而並不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經過談判而得來的。
所以趙國,齊國歸燕國,理所應當。
真正應該談判的是如何瓜分韓國和魏國。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燕國將韓國讓給了劉邦,那魏國自然而然的就應該歸燕蘇啟。
顯然說起這樣的想法不可能得到劉邦的承認,但兩人又不能翻臉,於是這一場艱難的談判,就在歲末歲末艱難展開。
兩國互派使者,都不能解決問題。
一轉眼就到了歲末,大雪呼呼直下,交通不便,於是這樣的問題就被暫且擱置了。
無論是對於蘇啟、劉邦還是相遇,年末都有太多、太重要的事情做了。
十二月底,盧安和崔煬率領十餘萬燕軍告別劉邦,北上返回薊城,需要借道燕國,因為其他的要道早已被項羽的楚兵給截斷。
表麵上是借道趙國,實際上二人早已經接到蘇啟的密令,隻要進入趙國境內,立刻奔襲邯鄲,一舉拿下,滅掉趙國。
於是,這就給趙國君臣出了一個大難題。
一連幾天,趙王都將自己鎖在後宮之中。
眼下大雪彌漫,趙王獨自坐在湖心亭中看雪。
邯鄲的冬天他還是第一次感受,不想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真是禍不單行啊。
端起一杯溫好的烈酒,趙王一飲而下,發出一聲長歎。
聲旁的內侍連忙勸道:“王上大病初愈,不可過度飲酒。”
“你個閹人懂什麼?都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寡人哪裏還能管得了那麼多?”
內侍頓時噤聲。
忽然,遠處走來了三位身著朝服的官員,全都麵色凝重。
他們分別是上大夫趙區,丞相張耳,大將軍陳餘。
要是平常,三人一同前來會讓趙王十分頭疼,因為他們來不是吵架就是要錢,肯定沒有好事。
趙國廟堂雖小,卻也有不小的黨爭。
他們一共分為三派:宗室派、寒門派以及中立派。整天在朝中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
但如今不同,燕軍大敵當前,三人也隻能抱團取暖,共同抗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