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明朝戶籍落涇陽(1 / 2)

涇陽在重建後一直處於大開發狀態,再加上經濟複蘇後無論是特產饅頭還是醬都吸引了不少的商人到來,涇陽每天人流量都是極大的。無論是誰想要混進來都是輕輕鬆鬆的,包括,各勢力的眼線。

眼線這個問題無論是哪一方勢力,哪怕是他老爹秦政都是極其苦惱的,建武這麼大,就算他費了大力氣整治還是免不了被滲透,到後來他也就放棄了,隻要不是特殊時期的話,對於這些探子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而特殊時期各大勢力對於探子的處決方式也是驚人一致—在戰時實施軍管,如果有疑似泄密行為,逮到一個殺一個。

不能說這種方式不行,但是這種亡羊補牢式的策略還是下策,真正有效的還是防範於未然,當然如果那些大貴族知道秦安想法的話一定會說,他們要是有方法的話也不會都對探子束手無策任由他們逍遙了。

其實也並非怪於他們,實在是這個時代的派探子成本太低了!

因為稅是按照人頭算的,而整個趙國也沒有完整的戶籍製度(當然秦安之前也提議推行戶籍製,可惜遭到了所有貴族反對。)畢竟誰也不願意把老底都爆個幹幹淨淨。所以近乎每座城池都有大量的隱戶!

身份不缺,這些探子還不是如魚得水?

但是…

“涇陽連貴族都沒有還留什麼隱戶!”

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貴族勢力斷了個幹淨的涇陽簡直就是他最完美的試驗場。

“給我上戶籍製度!”也得虧程咬金給他提了個醒,他需要在涇陽城官職體係下分出幾個職務來專門處理這些事了。

他選定的是明朝的戶籍製度,也就是極其有名的黃冊製度。

明朝戶籍製度是基於元朝的戶籍製度建立起來的,除基本信息外還有戶籍分類一欄:民、軍、匠三大籍。

民籍最基礎的一類、正常能編籍入戶的都是民籍一類。

軍籍便是正規軍。

匠戶又分為“織戶”“陰陽戶”、“樂戶”等等,各有各的戶籍。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非常細致而且

不得混淆。

當然這裏麵還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民籍是特定的良籍,軍匠倆籍理論上來說是世襲不得分戶,也由於一些原因才形成了明朝嚴明的階級。

軍人明明是保家衛國的,結果卻遭所有人看不起,甚至最後連軍人這一階級也陷入了自我懷疑,直接導致明朝軍事實力腐化。當然根本原因還是武勳世襲所謂的‘恩蔭’遭到了忌憚,才會在土木堡被文人們找到機會來了一下狠得。

至此明朝軍戶兵逐漸腐化,到了嘉靖以後軍人徹底被文人按死,軍戶已經沒有戰鬥力,淪為官員的農奴。在遇到戰爭時,毫無用處,朝廷隻能采取募兵的方式,(戚繼光的部隊就是這樣)。

而軍隊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受人鄙視。雖然沒有“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那麼淒慘,但也差不多了。

不過趙國可沒有那些曆史原因,既然下定決心要用上戶籍製度秦安也就不再糾結了,大不了將軍人剝離出來單純的作為獨立的階級來為國家服務由國家養著是了,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