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秦鴻真正的對手,應該最起碼也是大秦王朝的李雲端才對,當然如果有機會的話,他也不介意挑戰一下那個叫邱風的該死的家夥。
所以在很多時候,他的布局,都是衝著謀天下而去的,而劉欣然由於種種原因,還在為如何對付大宋而傷神,兩人難免有不同之處。
秦鴻要考慮的,不僅是對付大宋的問題,更有整座天下的局勢,比如大秦王朝對大武步步緊逼的進攻,比如同樣掀起的,大楚王朝境內的輿論大戰。
北涼能針對戰星辰在大宋散布謠言,大宋自然也能在大楚境內散播關於北涼的謠言。
事實上,諸如此類的東西多了去了,而且在戰爭爆發初期就開始了,一直沒有停過。
北涼也作出了相對應的應對措施,目前看來由於有楚建安的鼎力支持,效果還不錯。
大宋針對北涼的謠言,其實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麵,一是北涼王秦鴻的殘暴,各種說他荒淫無度,心狠手辣,鞭笞士卒的謠言在大楚,尤其是江南道內鋪天蓋地,從未間斷。
另一方麵則是戰爭了,對北涼的一係列勝仗隻字不提,專門挑北涼戰敗,株洲淪陷的事情說,隻言北涼軍如何廢物,如何不堪一擊,大宋如何勢如破竹地拿下株洲,從來沒有提到過北涼的勝利。
再加上那些逃離北涼時,被秦鴻坑過的富商大賈們,一個個對秦鴻怨氣衝天,添油加醋說了不少的東西,北涼一時間險些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這種言論在一開始時確實是甚囂塵上,甚至一度成為大楚王朝的輿論主流,直到後來,朝廷的官方論斷下達,北涼才免去了一份口水仗。
皇帝楚建安在一份聖旨中,將北涼王秦鴻尊為抗擊大宋的第一英雄,稱讚其為大楚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直接把秦鴻抬到了一個無比高的高度。
對北涼軍也是不吝讚言,稱其“英勇善戰,百戰百勝”,並給北涼軍送去了一塊“勇”字招牌,這才勉強保住了北涼軍的名聲。
當然隻有這些肯定不夠,在楚建安出手之後,北涼隱藏的一些手段,也終於逐漸派上了用場。
首先是江南道扛把子薑家的突然倒戈,迅速開始吹捧北涼起來,以薑家年輕一輩的代表人物薑佳諾為首,在輿論上給了北涼無比堅定的支持。
對於擁有諸多頂尖文豪的薑家而言,要寫出一篇篇歌功頌德的文章簡直是手到擒來,再加上北涼這邊提供的素材足夠,一時間涼宋大戰的真相,迅速為無數人所熟知,就連最近發生在北涼王府的那場大戰,都被暴露出來寫進了文章裏。
人們這才知道,原來在北涼之中,有著這麼多默默無聞的英雄
原來他們是以一地之力,阻擋著大宋整整兩百多萬大軍。
原來在北涼百姓之中,多的是全家上陣,奔赴戰場的故事。
原來那些平日裏和藹可親的老人,也曾是北涼軍的一員,曾笑著坐在陽光下,靜待敵軍的到來。
原來北涼那些無惡不作的匪寇,也會在敵人來臨之際,以全體戰死為代價,去拖延敵人進攻的步伐。
原來北涼的保衛戰,打的是如此地艱難…………
繼江南道薑家之後,作為劍南道霸主的定安王府也終於發出了聲音,毫無疑問地支持北涼。
除了他們之外,山南道,淮南道也是相繼發聲,一鋪天蓋地的輿論戰,徹底壓倒了原先的聲音。
但不得不說的是,北涼和秦鴻之前的名聲實在太差了,又有大宋王朝的推波助瀾,即使是這麼多人同時發生,在短暫優勢之後,還是形成了五五開的輿論態勢,支持北涼的和反對北涼的,相互罵戰,誰也不服誰。
除了這些輿論壓力之外,大楚王朝內正火熱開展的政治,經濟改革和滅佛運動,也是秦鴻需要注意到問題。
北涼終究隻是一個地方,是隸屬於大楚王朝的,因此,大楚王朝的任何動作,都和北涼息息相關。
也包括改革和滅佛在內,盡管楚建安給了北涼足夠多的特權,但某些無法回避的問題,他秦鴻依然要麵對。
比如說尚府的現任家主,尚天。
要不是自己做了一些蠢事,秦鴻怎麼可能輕易就收掉他的刺史之位,而尚柄龍老爺子的慷慨赴死,又何嚐不是在請求秦鴻放過他們尚家呢?
所幸隨著楚建安對大楚掌控力度的越來越強,改革的阻力也在不斷變小,秦鴻這邊的壓力自然也是如此。
還有,來自朝廷的援助物資,也在不久前冒著大雪送達了北涼,楚建安的大方程度,甚至讓秦鴻都有些意外。
細細捋了一下當前的事情,秦鴻苦笑一聲,自己是給大宋找了不少事,可自己的事也是一點都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