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夏說完,讓紅姐去聯係她的朋友,可以盡快搬進來。
紅姐歡天喜地的出門了,她做事向來麻利,又風風火火這會更是加快了步伐。
係統不忘吹彩虹屁:宿主你真的是太好心了,這樣真好,像紅姐他們這些有困難的人就可以入住溫暖公寓了。
明夏一如既往的沒理它,但是卻放鬆下來。
紅姐想的那麼大一段煽情的話,明夏不知道,她想的很簡單,
很多人在困難的時候需要的隻是一根稻草,而有了這根稻草,就能有一點點力量過下去。
而有的時候,這一點點力量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明夏不是一個博愛的人,但是她十分願意拉一把像原主這樣的,隻需要拉一把,就能活下來的人。
紅姐一直很興奮,因為明夏讓她現在就可以下班以便她快速聯係朋友,她一秒也沒耽誤就往醫院趕。
有一句話說,去了醫院你才知道什麼是現實。
自從兒子生了病需要住院後,她才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和疾病做抗爭,每天打不完的針,吃不完的藥。
每次看著那些小孩子瘦瘦弱弱的胳膊上有無數個針頭,明明已經十幾歲了卻看著比同齡人小好幾歲,紅姐就覺得很難受。
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因為紮了太多針,左邊胳膊已經紮不上了,又在右邊胳膊紮,小女孩全程都很乖,抱著她的親人眼眶裏有淚,小護士急得滿頭大汗,最後終於紮上了,小女孩還說了一聲謝謝姐姐。
那些孩子啊,哪一個都讓人心疼,明明是可以玩耍的年紀,卻每天都要在醫院裏打針吃藥。
有時候碰到孩子離開,紅姐的心都要碎了,要難受個好幾個月。
孩子苦,家長更苦,一麵要擔心孩子的身體,一麵自己熬著。
很多人都是從其他地方到滬市求醫的。
他們輾轉幾千裏,有的不會用手機掛號,光是排號等號就要花好幾天的時間,很多都是在醫院附近等著,一大早就開始排隊。
看病的人這麼多,能住上院的都算是幸運的。
這個病花費又大,好的東西都是緊著孩子吃,大人都是在床邊湊活著熬著。
但也不能總是在醫院,人漂泊在外本來就千難萬難,出門連一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因為舍不得花錢,他們不說住酒店了,就連好一點的房子也租不起。
很多人都是擠一間房,睡一個大通鋪。
有的合夥租一個小房間,有的在醫院陪床,不陪床的就過去輪流著睡。
紅姐自己住的地方也不好,在一個老小區,五樓沒有電梯。
以前兒子需要去醫院的時候,因為做了透析,上樓沒有力氣,通常都是上一層樓要歇好一陣子。
紅姐看著兒子咬牙堅持的樣子,好多次都落下淚來。
她要背兒子,兒子也不願意,她知道兒子懂事,以前還哭著跟她說,都是因為他,媽媽才會這麼辛苦,爸爸才會走。
現在好了,明夏給了她醫藥費,做了一次手術後,好好養著,如果再檢查,癌細胞沒有擴散就萬事大吉了。
紅姐下了公交車就直奔病房,來之前她已經在微信上和他們聯係過了。
紅姐認識的幾戶人家現在都在醫院裏。
有一戶姓王,老兩口帶著女兒來看病,女兒離婚了,也沒有兒女。
兩個老人家給女兒端屎端尿,化驗拿藥擦身體這些都是兩個人輪著做,紅姐有空了也會幫一把。
老兩口過的節省,給女兒喝骨頭湯,他們吃白開水泡饃饃。
平時他們兩個人都在醫院,爺爺睡椅子,奶奶和女兒睡在床上。
醫院人多,不能陪護那麼多人的時候,爺爺會離開醫院,紅姐也不知道爺爺會去哪裏,但她能肯定爺爺不會去酒店。
紅姐給他們送過幾回肉,老兩口會回送她幾個橘子和蘋果,一來二去就熟悉了。
還有一個李大姐和她一樣,中年離異,帶著兒子來看病。
因為要照顧兒子,大姐沒有固定工作,隻能接一些散活。
生活過的清苦,紅姐記得剛開始見到李大姐的時候她還比較胖,短短半年,李大姐瘦了三十多斤。
那會,她也覺得沒有出路,經常坐在醫院的凳子上發呆,李大姐有時候也在,兩個人坐著都不說話。
彼此知道彼此的情況,說什麼的都是多餘的,一起坐一會,就算彼此安慰了。
沈家媽媽也是一樣,她老公在老家給人蓋房子掙錢,她帶著女兒巧巧來滬市,小姑娘才十二歲,但從幾歲就開始上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