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年輕僧人(1 / 2)

大陸南端,有一江,名為都泥。

都泥江呈西南走向,綿延數千裏,水流湍急,彙入東海,千年不息。

天塹橫生的江岸使得陸地南北分離。

北邊,正是隸屬於如今國力強盛的大燕,而版圖不及前者幾州之地大小的南邊,也有一國,國名為離,世人稱之為,南離。

一北一南,一大一小,一強一弱,看似天差地別的兩國之間其實頗有淵源。在多年前北邊那個龐然大物還被叫做梁國的時候,南離,正是前者的附庸國之一。

梁離以君臣相稱,雖然看似有階級上的差異,實則雙方互通往來,關係密切,宛若同袍。就當所有人都以為兩國友誼能世代永存的時候,一個人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這一幻想,那便是燕高祖,李沅。

......

大梁末年,異軍突起,旗號為燕。

梁國被自己腹地突然冒出的這股新興勢力給了迎頭一棍,而後者擴軍攻伐的速度更是令人咋舌。燕軍在李沅的率領下,大梁各州郡守衛宛若紙糊般被一擊而破,甚至不乏主動投誠者。而當大梁這頭雄獅從打盹中清醒時,燕軍已經兵臨梁城。

一方浴血而至,氣勢凜人;一方破釜沉舟,死而後生。這一攻一守,便是那被永遠載入各國史冊的著名戰役——“十月圍城”。

圍城一役,空前慘烈。

昔日強國大梁利用天然優勢固守,屯重兵於城門在前,各種弓弩長槍於城牆在弦,儼然一副兔子蹬鷹的態勢,而後事實也證明了梁軍與城同亡的盎然死誌,那便是燕軍從起勢伊始,在梁城外第一次吃了敗仗,而且是慘敗,甚至於連對方城門都沒觸及到半分。

燕軍攻城首戰失利,可是氣勢依然不減,在稍作休整後,翌日便發動了第二次攻勢,結果依舊潰敗,隻是將陣地往前壓了十餘丈。

如此反複,一丈複一丈,接連數日,直到將梁城下方所駐梁軍盡數耗盡,燕軍終於是來到了那扇聳立在雄城梁都高牆之上的城門前。

厚重而巨大的城門仍然緊閉,隻是門前早已屍橫片野,血流成河。

初秋時節,大地沒有那泛黃的跡象,卻被染成一片片墨黑,更顯惡寒,宛若凜冬。梁城周遭散發出濃濃的血腥味兒,令人作嘔。

經此一役,燕軍以自身十去存五的代價耗掉梁城外的數萬梁軍,以及牆內守城的弩箭砂石。而就在攻城在即之際,李沅卻第一次下達了撤退修整的號令,因為自己鐵血強悍的部下們,此時也盡顯疲態。最關鍵他不知道門後究竟還有多少敵人在等著自己,隻知道的是,破城後將迎來更為殘酷激烈的短兵相接。

但這一切,卻並沒有發生。

燕軍原地“圍城”數日後,城牆上掉下來個人,摔在地上的悶響伴隨著城牆上的幾聲悲愴,然後,城門便開了。

梁帝死了,梁國降了。

燕軍毫無阻礙接手梁城,李沅登上城樓,親手斬斷懸掛在牆頭的最後一麵梁旗,在一片高呼萬歲聲中稱帝。

燕國成,定京於梁城,改名為燕京。

......

在燕國起勢之初,天下人都隻當那是雄獅身上新出的一個跳蚤,畢竟大梁王朝底蘊深厚,威名在外。所以當戰事結果傳播開來時,的卻有些駭人聽聞,而其中感觸最為強烈者,便是有著大梁“胞弟”之稱的南離。

在燕梁兩國在戰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南離也並不是沒有出兵北援的計劃,隻是奈何國力羸弱,在堪堪湊齊數萬軍隊後,梁城便破了。

這還不算什麼,接下來突如其來的變故更是讓南離措手不及。

人們都以為燕國攻下大梁都便會偃旗息鼓,調養生息,然而事實又一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軍隊了作停頓後,新帝李沅立即調兵遣將揮軍北上,一舉擊潰了眾多北方草原部落,將幅員遼闊的後者納入大燕版圖。而北上隻是李沅計劃的一部分,在接下來極短的時間內,這位雄才大略的新帝率領著部署似是無休止地從四麵八方擴張著自己地領地,直至其前身大梁的一倍有餘!

隻此役後,更是印證了燕軍的所向披靡。當然,除卻那個令人津津樂道的小變故以外。

......

時值燕軍南下伐離。

十萬燕軍齊聚都泥江以北,備好特製雲梯,隻待燕帝李沅一聲令下,便準備渡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