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年,朱標和朱元璋可謂是聚少離多,每次朱元璋出去征戰,都把他丟在府裏。
朱標覺得自己雖然九歲了,但還是和小時候一樣,反正都不能出去。
從五歲的時候,朱元璋就給了他最好的老——宋濂來指導他。
朱元璋那時候對朱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咱小時候窮啊,因為沒有文化吃了多少虧,你要在宋先生手下好好學習,把他那些治國之法、做人之本啊,全給咱學過來,將來超越他。"
宋濂此人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
提一嘴,《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寫的。
更是後來的開國文臣之首,隻要朱標搞定他,那麼文官集團將會是朱標的支持者。
更何況現在朱標是經曆過高考的人,在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也不能出去勾欄聽取的年紀,沒多久朱標便開始了埋頭苦讀。
要想管住未來的文官集團,你必須要學些東西,文人與武將最大的不同就是內心裏看不起沒文化的人。
而和朱標一起上學的弟弟們(有朱標親弟弟,也有其他將領兒子),對於這些聖賢書提不起多大的興趣,現在正是小孩子最活潑好動的年紀,宋濂也能理解。
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的行為和朱標一對比,讓宋濂都驚訝了。
他沒想到朱標竟然如此癡迷於學習,而且在學習之後有時竟有自己的見解,宋濂內心給朱標定了個評價:此子有唐太宗之範。
要知道,宋濂此人教學極為嚴格,史料記載,他還特意跑去問朱元璋,要是朱標不聽從管教,自己能不能打他。
朱元璋思索了一會兒回答道“不死即可”
朱標可是朱元璋的逆鱗,未來的太子,這種身份宋濂都敢去問這種問題。
對於朱標和其他皇子來說,傳統的經書和史書就成為了必修課。
經書就是傳統儒家經典,比如據此,傳統儒家經典若《易》、《書》、《詩》、《儀禮》、《周禮》、《禮記》、《春秋》、《左傳》、《貞觀政要》、《大學衍義》、《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
這些都是朱標要學的,不得不說古代的書就是難,哪怕有宋濂這樣的大儒教導,朱標感覺還是有點壓力,古代的書他沒有標點符號啊。
朱標實在是無法難以想象,那些正常小孩子是怎麼理解書裏麵的大意,他前世好歹還是個大學生,每日鑽研,就這還花了他五年的時間。
朱標的表現,宋濂也看在眼裏,雖然麵對朱標很少表揚過他,但背地裏給好友以及其他大儒寫信的時候,瘋狂讚揚朱標,直言朱標是他這輩子見過天子最聰穎的學生,沒有之一的那種。
有時候還把朱標對於書中,那獨特的見解分享出去。
這也是他作為朱標目前能做的事了,要知道日後他會頂著太子老師這一頭銜出去,隻要太子能夠順利繼承大業,那麼他也會一榮俱榮。
雖然目前朱元璋還沒有登基,但有一點腦子的人都知道,朱元璋稱帝那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子,他被立為太子簡直不要太穩。
而他宋濂就是日後的太子派,最堅定的一員。
更何況,文人除了權力還有什麼是極度渴望的呢,那肯定就算名留青史。
隻要朱標長大後,還能保持著這份聰穎,宋濂相信,自己的肯定也會頂著帝師之名載入史冊。
到那是自己權有了,名聲也有了,想到自己這把年紀還能遇到如此大的機緣。
宋濂想到這裏,看朱標的眼神可謂是要多寵愛有多寵愛了。
而不知這一切的朱標,剛剛和老師宋濂彙報今日學習成果時,看到自己老師這一幕,一時之間摸不到頭腦。
於是朱標小聲詢問了一宋濂“老師,最近可是有什麼喜事。”
宋濂聽到這話,意識到自己一時沒把握住,立馬換了副嘴臉。
平淡地說道“尚可,回去之後可要加以學習,不可不進到退。”
朱標內心也很無奈,這可是他昨日花費了無數心血總結而成的。
但朱標對宋濂還是沒有怨言,老師教他的東西,有些還真是讓他受益匪淺,還真是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
於是拱手作揖道”謝老師教誨,朱標必當銘記於心。“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