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發酵到頂端,客雲來停業三日。
同春閣的老板站出來澄清此件事情。
沒別的,就一句話。
客雲來與同春閣的幕後掌櫃,皆為梅家小公子——梅堯。
謠言不攻自破。
什麼偷方棄主?
分明是受到掌櫃賞識,怕金子般閃光的切菜師傅沒被埋沒,被掌櫃賞識又被挖去做新酒樓的掌勺人,發光的金子去了它該綻放的好地方。
什麼學風格仿菜式?
兩家店一個掌櫃開的,風格菜品便是一模一樣也別人也是挑不出什麼毛病來讓他人口舌的。
更何況
人們目光終於不在拘泥與蔬菜夾肉這重樣的方式,而是真正聚焦在兩家菜品上。
過去跟風時被壓下去的雜七雜八言論又冒頭出來。
記得也曾在別處見過蔬菜夾肉的這種搭配,是在京城附近的小山村,那邊都叫“夾子”
我娘親小時候常給我做嘞,隻是那種夾子沒有一品蛋合的蘸料,也不像紅燒茄盒被油鹽燉煮過,土名就叫蔬菜夾肉,肉薄薄的一小層,但那也是解饞的
那傳聞依舊從紅燒茄盒與一品蛋合這兩道富有爭議的菜開始。原來這種搭配早就在小城山村中有傳統做法,隻是經這位桑師傅之手,改良又創新,成為京城酒樓中紅火的一道招牌。
又說桑掌勺賣煎餅起家,可京城之中賣煎餅糊口之人又豈在少數,為何這家生意紅火至今依舊!?
人們口腹之欲受味覺趨勢,好吃,便是最靚麗的風向標!
至於那賣主賣方,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引他人笑話罷。
同春閣的潘總管親自拿出了賣方契據,燙金紋印背後,是白紙黑字的契約說明。
一品蛋合是客雲來還未開時,那位桑掌勺賣給同春閣的菜方。
所謂的謠言,從根上便是假的。
風波過去,清清白白的真相籠在人們心中。而客雲來反借這謠言之勢,衝入了京城一流酒樓之列。
客雲來不過短短數月經營,這史無前例。
一時間風頭無量。
流言沸沸揚揚,茶餘飯後口中傳頌。轉眼,那個引人唾棄的桑師傅又變成了人們口中金光閃閃的廚藝創新力超高的桑掌勺。
東坡肉,紅湯,拔絲地瓜,甜味煎餅,新菜頻出,菜式新穎不落俗套,偏偏對應上衍朝京城人的胃口。
這下怕再沒什麼人道同春閣與客雲來風格菜式像了。
要是有人說這兩家店皆有重油重鹽菜品,風格相像極了。
笑話。那京城裏基本家家都有魚生,皆是新鮮魚肉剝皮去骨吃那鮮滋味。
這麼一瞧,那這些店真真是風格像極了,便連手法都頗為一致嘞。
這又成了京城中流傳一個笑話。
彼時桑果尚未知曉事端發展,她蹲在門裏半天,躊躇著要不要開門。
她原本以為門外圍著的人該是來砸店的,可是聽了一會兒牆角,又感覺他們在等店開業,好進店來進食或外帶。
桑果不聲不響,在旁側的窗戶紙上捅出個小洞向外看。
門外有熟客三三兩兩。
內心下的猜測更肯定了。
她把客雲來大門打開一條縫隙。
陽光入眼,目光彙集。
外麵人群不少,中有熟客身影。他們麵上驚訝居多,似是看到意外之喜。
沒有聚集,沒有質問,話語轉為靜默訝然,一位熟客大著膽子上前,笑問:“桑掌勺,客雲來何時營業啊?”
表情在桑果臉龐變化,胸中鬱結呼出,她換上以往麵對客人的微笑,從容又溫暖,“三日後,立秋後就開業。”
冬去春來,夏涼秋至。桑果與這個酒樓一起度過了夏天,滿是炎熱與暑氣。
再繼續往下走,迎來收獲黃燦果實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