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36章 第三十六章(1 / 2)

中原中也陡然一驚。

的確如此,先前在下山的時候,悠子聊到自己家裏的情況,很自然的說起了自己有十來個兄弟姐妹。

按道理來講,這樣一個龐大的家庭應該會非常的熱鬧。

但他們走進來了以後,隻感覺到了清冷。

除了在外麵忙活著的悠子,兩個人沒有聽到任何人聲。

偶爾有一些後院籠舍裏雞鴨等禽類振翅,發出啼鳴,帶來了幾縷煙火氣。

“而且房屋的數量……”言晏估摸了一下,“大概是五間?”

言晏有些不確定。

因為她隻是匆匆一瞥,沒有仔細的看過用來隔斷的脆弱木質拉門有幾扇,僅憑腦海中的大致印象說了個數字。

中原中也和言晏一樣,出於禮貌,並沒有隨意的打量悠子他們房屋的具體模樣,頂多就是掃過兩眼。

所以他對言晏所說的事情愛莫能助。

對這些細枝末節越想越頭大,最後言晏決定發揮她直球係的作用——直接去找當事人問。

有了其他的選項,不用自己在這裏一個勁兒的琢磨之後,言晏也懶得再多動腦。

“那明天還是先去神社那邊看看?”

中原中也想著這一日之內發生的種種變故,總覺得有些不真實。

“嗯。”

那麼可疑的一個線索放在這裏,就跟貓咪的麵前丟個毛線球似的,總想用爪子去扒拉兩下。

言晏是不可能對這個“毛線球”視而不見的。

眼下的光線不怎麼好。

他們下山那會兒,太陽還在天上掛著。但這會兒進了屋,霞光漸暗,顯然再過不了多久就要入夜了。

此地的人們還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

他們也要入鄉隨俗。

兩人跟著悠子和村長匆匆的喝了點稀粥,吃了兩塊幹癟的醃蘿卜,簡單的洗漱的一下,就回了各自的房間。

蠟燭之類的用品對於這些農戶人家來講,顯然是奢侈物。點燃的柴火就是為數不多的光源,但除非有要事,一般也不會使用。

眼下,言晏也隻能就著點微弱的月光找悠子的位置,向她問一問自己的疑惑。

“悠子,你的哥哥姐姐們都成家出去另外單過了嗎?”

嗯,可以先提點別的思考方向。

“怎麼會?”

悠子因為身邊多出了言晏,沒能很快入睡,聽到對方的問詢後,發出了細小的驚呼。

但這意思很明白,不是言晏想的那樣。

“那為什麼我沒看見他們呢?”

這也是言晏覺得奇怪的地方。

“他們已經是[神的孩子]了,你當然看不到他們啦!”

悠子說的如此細小輕柔,仿佛剛剛的那句話天經地義般的自然。

但言晏一下子就梗住了。

中原中也可能會不知道[神的孩子]是什麼意思,但言晏卻明白的很。

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人們普遍的認為,在孩子未滿七歲之前,他的父母隻是在替神佛照顧著。在那之後,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孩子。

在7歲以前折損,也非不幸之事,隻是重歸了神佛的懷抱,連殯葬事宜也不會有。這一類孩童通常就被稱之為[神的孩子]。

這也是日本現代的“七五三”節的由來。

古時候除卻天災人禍等因素,醫療條件不發達,營養攝取也不夠,孩童們的存活率通常都很低,往往在兩三歲時便左右就夭折了。

能夠順順利利長大成人的才是少數。

也就是說……這偌大的家裏,立住了的孩子隻有兩個。

悠子,和她已經出嫁的姐姐惠子。

其餘的全部留在了過去的時光裏。

一不小心問到了敏感話題,自覺戳到小姑娘的傷疤的言晏深吸一口氣就準備道歉,卻不想悠子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阿爹說,哥哥姐姐他們去了神的身邊,吃喝不用愁,每天都生活得很快樂。”

悠子本來在床鋪上睡的十分板正,這會兒因為想到開心的事情,特意側過身子,朝言晏這邊轉了過來。

“我也好想當[神的孩子]。”

言晏甚至能在腦海中想象出悠子說起這話時羞澀帶笑的麵容,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如果能夠存活一世,誰又能想著馬上赴死呢?

悠子似乎沒能明白成為[神的孩子]這件事本身的含義,隻是單純的相信了村長所說的不愁吃喝,幸福快樂。

也是,對於這種年代的人來講,吃飽喝足就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追求了。

悠子還是個年僅八歲的小女孩,會對這種美好的描述而感到希冀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但對此抱有渴望並不是什麼好事。

言晏清了清嗓子,想要糾正一下她在這上麵的錯誤觀念,但悠子已經完成了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