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青潭鎮。

青潭鎮位於華國南部,背靠一座綿延數百裏的大山。

小鎮修建於清朝末年,據傳,青潭鎮的祖輩曾是江南的富商,由於時局動蕩才遷移到青潭鎮。所以,小鎮的建築既有清朝的工麗典雅,又不失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小巧精致。

近些年來,由於網絡的迅速發展,有網友把青潭鎮的照片發到了網上,人們這才發現居然還有一個這麼古樸美麗的小鎮,青潭鎮也因此在網上火了一把。

獨特的建築風格再加上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青潭鎮吸引了大批的遊客,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旅遊景點。

山間的小道上,一道欣長的身影正背著竹筐緩緩的向山下小鎮走去。

清晨,柔和的陽光灑在來人的身上,精致不似真人的容貌更顯得不食人間煙火。一雙星眸微微上揚,眼中卻含著笑意,猶如三月春風拂麵而來。衝淡了他周身清冷的氣質。

立如姿蘭玉樹,笑如朗月入懷。

原本沉睡的小鎮也隨著陽光撥散雲霧醒了過來。

宋硯正沿著青石鋪就的小路往家中走去,一路上的人家大多已經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宋家小子回來啦?今個這麼早就上山了?店裏做了你喜歡吃的小籠包,快拿回去吃。”住在宋硯家巷口的李叔一看到宋硯,就要拿自家店裏的小籠包給他吃。

“不用啦,謝謝李叔。我是吃了早飯才上山的。替我向李嬸問好啊!早上客人多,您快去忙吧!”宋硯連忙婉拒,長輩的關心有的時候真是太熱情了。

李叔,李嬸是從小看著宋硯長大的,老兩口的兒子、女兒都在城裏工作生活,早就想接父母一起生活,但是他們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也舍不得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小鎮,所以就留了下來繼續經營這家早點店。

宋硯家在小巷的另一邊,是一座兩進的小院,占地約300平左右,整體以青磚築成,青瓦白牆,飛簷拱壁。

前麵挨著小路的屋子,就是宋硯的花店,這家花店的前身是宋爺爺的藥房。

宋爺爺是一名中醫大夫,家裏祖祖輩輩都是學醫的,宋爺爺也因此學得了一手好醫術。

而且宋爺爺收費很便宜,遇到家裏困難的病人,就隻收藥材的錢,所以即便後來西醫盛行,鎮上的人有什麼頭疼腦熱的也都會來宋爺爺這裏。

宋爺爺癡迷醫術,一生無妻無子。宋硯是宋爺爺上山采藥時撿到的棄嬰,宋爺爺見宋硯生的玉雪可愛,又與自己頗有緣分,便收養了宋硯,祖孫倆自此相依為命。

宋硯這個名字也是宋爺爺想了很久起的,取文房四寶中的硯字,希望宋硯長大之後能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所幸,宋硯自小聰慧乖巧,自懂事起便開始給宋爺爺打下手,收拾藥材,學習也一直是名列前茅,從未讓宋爺爺擔心,高考時更是以全省理科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全國有名的q大。

大四那年,宋爺爺因病去世,宋硯畢業後拒絕了一眾高薪的工作,在許多人不解的目光中,回到了老家,開了這家花店。

宋硯推開院門,背著竹筐走了進去。

整個庭院麵積很是寬敞,院子裏種了很多花木,但絲毫不顯雜亂,反而給這個古樸的院子增添了一抹生機。

庭院左側種了一棵老槐樹,宋硯還小的時候,這棵樹就已經在了。這麼多年來,更是枝繁葉茂,遮住了整個院子近半的陽光。樹下擺了一套桌椅,是宋硯平時吃飯休息的地方。

宋硯走到院子中央幾個架子旁,把背上的竹筐放到一邊,檢查了一下架上晾曬的藥材,把已經曬好的藥材收了起來,放到儲物間裏,裏麵用來裝藥材的櫃子都快要滿了。

這些藥材都是宋硯這些天從山上采的。

宋硯雖然並沒有繼承爺爺的衣缽,學習醫術,但在宋爺爺的耳濡目染之下,已經習慣經常采些草藥備著。

宋硯把竹筐裏新采的藥材整理了一下,放到空出來的藥架上,最近這個時節天氣很好,三兩天就可以曬好了。

所有的藥材都晾上之後,竹筐裏還剩下了幾株宋硯從山上挖的花,宋硯把它們栽到院子裏,都是很普通的蘭花百合,也不是什麼名貴的品種。但宋硯很喜歡,院子裏栽了不少宋硯從山上移來的花花草草,整個院子被宋硯打理的花團錦簇。

“團子,團子,我回來了,你在哪兒呢?哥哥給你帶了好吃的,快出來。”宋硯見自己回來了這麼久,自家的貓也沒有像平時那樣圍上來,便出聲喚它。叫了幾聲也不見團子的蹤影,宋硯也不心急,輕車熟路的往屋子後的花園走去。

團子是宋硯意外救下來的流浪貓,那天團子的腿受了傷,躲在宋硯回家路上的草叢裏,宋硯發現後把它帶回了家,給它包紮上藥。髒兮兮的貓洗幹淨後意外的很漂亮,渾身雪白,像一隻糯米團子。眼睛像水洗過的天空,幹淨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