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羽看著安瑤走來走去探查關卡,正想把自己的難處說出來,安瑤卻突然抬手止住她的話頭,指著遠處的一道絕壁說道:“宴羽仙子,你看到那道石壁了嗎?”

宴羽抬頭去看,答道:“看到了。”

“那絕壁上有一道石門,應該就是這一關的出口了。這兒有兩條路,看樣子,你我各走一邊,同時做出選擇,才能把這關走通。現在我去那邊,你在這邊,到了選擇的地方,咱們商量之後再行事。”說完,安瑤就去了距離這裏三四米遠的一條路上。

宴羽順著兩人的位置往前看,果然看到兩人眼前各有一條由浮島連成的通路,除了浮島,通路四邊都是懸崖,要想到石壁那邊找出口,看來必定要兩人同時各走一邊才是。

她一肚子的話被硬生生憋了回去。

可是試煉在前,她也不好再說什麼,隻好往前走了一步,看石桌上的謎題。

兩人的謎題是一樣的,隻要兩人都答對,通往下一個浮島的路才會開啟。

第一道題是:知人者智?

這題簡單,修道之人都知道,兩人同時回答“自知者明”,腳下的石板果然延伸了出去。

安瑤看宴羽沒什麼問題,鬆了口氣。

兩人來到第二個石桌上,桌上第二道題是:善與真,何舍?意思是若一句話是善意的謊言,該不該說?

安瑤道:“留真。”

宴羽也道:“留真。”

道家有句話叫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凡事以真為先。再好聽的詞藻,一旦是謊話,就一文不值了。

兩人來到下一個石桌麵前,這次的題倒是簡單不少。

隻見那上麵寫著:人色汝,可殺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人喜歡你的美色,要不要殺掉他?

兩人說:“不殺。”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典故,雖然不是道家的說法,但很多道家子弟都學過。不過石桌也沒問她們是什麼典故,直接就開啟了石板,讓她們通過了。

這個關卡好像是難易交替的,第四道題尤其難:是否嘉獎行善之人?

猛地一看,這題肯定是要答是。但這道題,難就難在,它的回答偏偏是否。

宴羽倒是率先答:“否。”

安瑤朝她點了點頭,也回答說:“否。”

要是按安瑤的觀念裏,做好事當然應該嘉獎,而且要大獎特獎。

但書中說得明白,道家講究做善行不留名,更別說嘉獎了。真要論起來,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個人做了善行就有人嘉獎,那麼下次其他人做了善行,自然也該嘉獎,慢慢就會發展成沒有得到嘉獎的再也不做好事,到最後,做好事的越來越少,就沒有人肯白白的做好事了。

典型的主義變生意,劣幣驅良幣。

到了第五塊石板麵前,安瑤想:“完了,居然是這道題。”

她一直不記得這第五題是什麼。剛才走到這裏,才突然想起來。

這道題是:若救一人則死十人,該不該救?

安瑤看向宴羽,對方果然也一臉震驚。

這個問題,是非常經典的一個難題,別說是她們這種小孩子,就是把道家老祖叫出來,恐怕也要陷於兩難了。

宴羽顯然沒想到會是這道題。

她從小研習道家經書,對這種題也見過不少。一般來說,這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但這道題出現在這裏,必然有它的道理。

這道題,是要讓她們,在這裏,現場來個證道。

救一人,死十人。

宴羽問安瑤:“這道題,你怎麼選?”

安瑤剛要開口,就見石壁上顯出幾個大字:不準私相授受。

得了,黃牌。

安瑤隻好乖乖閉嘴。

宴羽也不敢再發一詞,考慮許久,說:“救。”

安瑤心說糟了,她這麼答,是錯誤的。

上善若水任方圓,她選擇隻做眼前的善事,是為小善。救了一人,而致十人死,小善卻為大惡,有為不如無為。

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不救。

當然如果按安瑤的想法,她會選擇全救。

不管怎麼說,要看著人在自己麵前死去,她是做不到的。

不過書中宴羽選擇錯誤後並沒有出局,反倒另有奇遇。讀者也被她的善良感動,覺得她的真善美感動了秘境之神前來賜寶。

隻是當時和她一起走這條路的師兄就沒那麼好運了,他的出局,可以說是被宴羽牽連的。

而現在站在那個倒黴師兄位置上的,是安瑤。

宴羽隻要選擇救,那麼不管安瑤怎麼選擇,都會直接出局。

安瑤心說不管說什麼都遲了,決定閉上眼等傳送。

結果安瑤剛閉上眼,整個結界突然搖晃起來。

安瑤心道,傳送還搞得這麼隆重,不至於吧?

但是結界搖晃地越來越厲害,她們麵前的那塊巨大的石壁也漸漸破開了一道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