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出生(修)(1 / 2)

1960年7月6號晴空萬裏的日子,在田地裏隻有人們彎腰勞作的身影。

也有許多半大不大的孩子們彎腰勞作在田地裏,這些孩子隊裏都會給算半個工分,鄉下家家戶戶都有幾個孩子,生活倒也算過的去。

鐺鐺鐺——

張家村生產隊的張隊長站在田地裏,狠狠的敲打了三下工的鑼,通知大夥可以下工回家吃飯了。

張國興下工回家的時候路過一個田地看到他老弟家的侄子侄女還在幹活。心思著咋就這倆孩子來了,也沒見著弟妹,反正順路,就一起回家吧。

張國興趕緊朝田地裏的孩子喊“燕琴,石頭,趕緊兒的,下工回家了!”

聽到喊聲的兩個孩子,抬頭看到喊他們的三大爺,應了一聲,就從田裏爬上田埂,跟著一起回了家!

張國興下工回家的路上問兩個孩子“燕琴,石頭,你娘呢,上工就讓你們倆來啦”。

兩個孩子背著籮筐聽到三大爺詢問他們,最大的孩子燕琴回答道“我娘今天肚子不舒服,張婆婆過來看說這兩天就要生了,就沒有下地,在家歇著呢,”。

張國興恍然大悟說“還真是,時間過得還挺快”。

沒一會兒張國興到家了,打開家門囑咐道“行,我到家了,你倆回去慢點”。

這個村子叫張家村,村裏的人都是一個祖宗出來的,據村裏老人說以前祖上是出過大官,但是家道中落,就來到了張家村這個地界落葉紮根下來了。

張家村很少有外姓人家,幾乎都姓張大多都是沾親帶故的關係所以對外特別團結,張家村的村長為人公正,再加上識字的人比較多風氣還是很不錯的。

張國興的爹跟這一任村長是堂兄弟,所以在張家村也算是不錯的人家。

老爺子叫張興國,原名張清秋,從小飽讀詩書,在清朝末年還被家裏人寄予厚望考取功名,沒想到還沒成人大清就滅亡了,到了民國時期就成了教書先生,感慨於國家的弱小更名為張興國,活了69歲前年因病去世。

張老太太叫李梅花,比張興國小10歲,年輕時在地主家當丫鬟後來解放了,經人介紹就嫁給了張興國,也是個識字的。

前年張家老爺子去世後,張老太太李梅花便做主分了家,現在跟老大一起住。老兩口底下有四個兒子,兩個閨女。

大兒子叫張國漢,大兒媳叫魏娟花,底下有兩個兒子三個閨女。

二兒子叫張國強,二兒媳叫王翠芝,底下有三個閨女。

大閨女叫張賢雲因為戰亂早夭。

三兒子叫張國興,三兒媳叫周大花,底下有三個兒子三個閨女。

二閨女叫張賢怡,女婿叫穀新國,底下有兩個兒子兩個閨女。

小兒子叫張凱旋是高風公社社長,小兒媳李桂雲跟老太太李梅花是同村算遠方親戚所以婆媳關係比較好,底下有三個兒子三個閨女,肚子裏還懷了一個。

燕琴和石頭就是小兒子張凱旋家的大閨女大兒子,大閨女11歲,大兒子10歲。

兩個孩子跟他們的三大爺道別後,離家的不遠處的灌叢裏長滿了野果子,兩個孩子整整摘了一籮筐,然後互相打鬧的回家去了。

野果子長在鄉間灌叢裏,一串串的墜下去,像是紅色的滿天星鋪在鄉間,外觀上跟山楂差不多,但要比山楂小一些吃起來比較脆,口感很好,鄉下人也不知道叫什麼,就野果子的叫著。

這野果子算是鄉下孩子常見的一種小零食,在道路邊上有很多,就算把果子都摘下來,沒多長時間又會開花結果,但隻有在春天和夏天可以見到。

兩個孩子嘻嘻哈哈打鬧回到家推開門,看到他們的弟弟妹妹在院子裏玩耍,燕琴喊了一聲就把籮筐拿下來,瞬間弟弟妹妹都圍了過來,也不吵鬧很有秩序的等著大姐給他們分吃的。

石頭早就拿到他的那份,躲到一旁吃去了。

燕琴從籮筐裏把野果子給他們一一分了下去,看到弟弟妹妹們開心的歡呼聲,燕琴臉上也露出開心的笑容。之後便問其中一個稍大一點的孩子說“文萍,娘怎麼樣了,飯做好了嗎”。

文萍是除了燕琴和石頭裏最大的一個孩子,7歲排行老三,平常都是李桂雲下地幹活,燕琴和石頭到了上學的年齡,白天也不在家,家裏的孩子還有家務活都是文萍在幹,燕琴和石頭回來會幫忙分擔點。

燕琴和石頭沒有去上學是因為李桂雲不舒服加上這幾天就要生了,張凱旋白天還得去上班,張凱旋有點擔心就讓燕琴和石頭這幾天跟老師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