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桂林一枝(1 / 3)

一日夜,三劑藥用完,那試藥的村民已然大好。

許郡尉見苦延村之事有法可解,心中歡喜,著親信之人報與郡守。

有了醫治的方子,祖大枝與黃大夫的作用就非商榷可比的。

畢竟他們二人才是科班出身的醫匠,且在此地時日已久,病疾危緩比商榷知情。

由他二人主事,依疾深淺用藥刪減,可事伴功倍。

若有藥材不及,也能酌情變更,比商榷這種半路出家之人,要靈活的多。

故,商榷隻在最開始提供了方子,並一同驗證了方子的效用。

隨後之事便無需他參與。

但病疾未根除前,他還需在此滯留,直至病患皆愈,村子解封。

許郡尉則帶著驗證過的藥方去了另外兩處被封鎖的村子。

困居此地,又無消遣,商榷和左晉明二人整日於村中閑逛。

隨著治愈的村民增多,村中多了些人氣。

雖不能出村,至少到自家田中看看,不至誤了收粟之期。

村民知是商榷送來了藥方治愈了他們,紛紛取出家中值錢之物相贈。

貧苦之村,能有何貴重物品,不過是麻布、粟米、菽豆之類。

東西雖非貴重,卻是村民能拿出的最好的答謝,商榷心知村中情景,又怎麼收下。

隻好言說,“榷奉郡守大人之令協醫匠擬方,實不敢居功。”

裏正說道:“商生不收,苦延村的村民心中難安啊。”

商榷見村民執意要報答,便提意要去那鹽山看看,村民幫他帶路就算報答了。

苦延村的裏正於昨夜就趕回了村子,並將村中的私宅借商榷等人休息。

聽到他要去那鹽山,便著村人領路,引商榷去看了他們平時取鹽的鹽洞。

苦延村的山並不高,三百餘丈,占地百餘畝,是郡內最矮的山峰。

可能是因為山內有鹽的關係,山上的植備稀稀疏疏的。

山上時,在林間看到了好幾簇泛著紅色的草——堿蓬草。

堿蓬草土名又稱為“鹽荒菜”、“荒堿菜”,光從名稱上就感到有種苦楚的味道。

堿蓬不同於名蘭貴蕊,生命力極強,雖高不盈尺,但成熟時植株火紅,極具觀賞價值。

堿蓬不但可食用,在宋人曾鞏的《隆平集西夏傳》中,就早有古人食用堿蓬的記載。常食用可降糖降壓,防治心髒病,和增強人體免疫力。

此地有堿蓬生長,證明土地中鹽堿的含量很高。

此時正是堿蓬結種之時,得等到十一月種子才能采收。

商榷讓左晉明記下這幾簇堿蓬生長的地方,說待十一月堿蓬成熟時要來采種,觀紅。

隨行的村民見他們對這種野草感興趣,就說此草山下也有,隻是不在他們村裏。

此次被封鎖的另外兩個村子裏就有很多這種野草。

這村民姓王,家中排行老大,故稱王大郎。

商榷聽他說起其他村子裏也有,大致知這地下鹽脈的走向,同時也對大炎國的地理位置有了一定的映像。

心是卻是奇怪,“大郎,此地土地如此貧瘠,村民為何還要守著此地,不願遷移呢?”

若非此次疾患過甚,縣府強令,隻怕苦延村的村民還是不願離開。

王大郎聽商榷動問,解釋道:“回商生的話,這苦延村原本是罪眷的聚集之地,雖說是罪眷但總是高門出身,有仁義的族人願意幫襯,村裏的好些屋舍就是這麼蓋起來的。後來十國盟約,大炎北擴,增設北疆一郡,那些罪眷也就跟著那些罪人遷往了邊城,此地也就空了下來。小的祖上是軍戶,裁撤後才改為農戶,落戶苦延村就是圖得這裏的房子。”

“隻因為房子?”商榷不解,“可此地貧瘠,物產不豐,你們吃什麼?”

“商生家中定然富足,不知吾等賤民的辛苦,能有這一瓦安身已是萬幸,哪有那什麼兩全齊美的事,選了房子自然在吃用上要辛苦些。”說到此,王大郎臉上不僅有一抹苦澀,“隻是這片瓦如今也無了。”

左晉明雖是王族出身,卻對民生多有了解,“百姓交了賦稅後,所餘能夠糊口就算是豐年了,想起屋置地至少要攢上五六年的光景,還得年年風調雨順才成,若有疾病、災年,又得重頭再來。”

商榷自府城回來也看過幾個村子,卻也未見如此貧苦之象。

左晉明似知他所想,“朔城府在本郡是最富之地了。”

商榷用不可意思的眼神看向他,“府城那地方還算富裕啊?”

左晉明說道:“少爺可知俞城人口幾何?”

商榷回憶了一下原主的記憶,在原主記憶裏俞城可以是物豐人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