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四年京都
楊漣決定了,不能再忍了。奸臣當道,自己身為顧命大臣,怎能苟且偷生,任賊人肆意妄為!如今國家有難,我楊漣怎能愧對於先帝對自己的信任,愧對於國家與百姓,愧對於自己堅信的道義!
他連夜寫下了一篇檄文,沒有半點休息,一氣嗬成。中間不知道磨過多少次墨,添過多少次水。他懷著憤怒,寫下了對魏忠賢的二十四罪,每一罪有理有據,字字如刀。
第二天早上,楊漣起得很早。在進皇極殿的路上,他一直看著周圍的一切:房頂,柱子,地板,每一棵樹,每一株草。而在這條路上,曾經有無數的名人誌士走過,他們為了朝廷,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做出了了各種各樣的犧牲。現在該輪到自己了。
可剛進去,卻得知今日皇上不上朝。楊漣鬆了口氣,隻好先回家去。
回去後,楊漣準備直接把奏疏交往內閣。其實他知道,朝廷上下滿是閹黨,自己上書交於內閣,便是交到了魏忠賢的手裏,這無異於自投虎穴。但他必須這樣做,除滅奸賊,總是要有人做出犧牲的。
他已經準備好犧牲了。
東林黨紛紛垮台,大家都隻知道自保,要不逃避,要不就幹脆加入閹黨。但更多人選擇了後者。反抗的人,也有,可是少,而且暫時看起來作用好像也不大。
於是大家都紛紛選擇加入閹黨,不僅能自保,偶爾還能撈點好處。真好。名譽算什麼,道義算什麼,能值幾個錢?有什麼能比得上性命,比得上眼前的利益。至少和性命相比,一切都是玩笑,一切皆為浮雲。沒錯,沒錯,狠狠心,加入閹黨,好日子不就就來了嗎?識時務者為俊傑!不怪自己不夠勇敢,要怪就怪這個世道,坑害好人!唉,算了,幹嘛去反抗,幹嘛要那麼累,幹嘛要做出犧牲,能有用嗎?!
但楊漣一行人不這樣認為,寧可殺身,亦要成仁!
不同於海青天,楊漣上書後,沒有為自己先準備一口棺材,他知道閹黨奸惡,是不可能理會這個的。而且如果自己不幸落入虎口,去的也隻會是詔獄。
果不其然,奏疏一下子就落入魏忠賢手裏,而且還被他壓了下來。魏忠賢找了個識字的小太監,讓他讀。“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幾乎連十罪都未聽完,就嚇得滿臉發白。等到讀完後,好一陣子,九千歲才緩過來,對楊漣的奏疏是氣得滿臉發紫。
這奏疏絕不能讓皇上看到,絕對不行。楊漣,我記住你了,之前就跟我作對,我也沒跟你計較;現在又想把我往死裏搞,你逃不掉的,楊漣。這個仇,我遲早會報的。
接連幾天皇帝那都沒有動靜,楊漣不打算坐以待斃,他將奏疏的副本通過印刷講誦的方式,四處傳播。人人爭相抄寫背誦,一時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北戰南歸京都幾年的燕自遠和梁小六也讀到了楊漣赫赫有名的二十四罪疏。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
誰也沒想到,兵敗如山倒。浩浩蕩蕩的十幾萬大軍說沒就沒了。燕自遠氣的牙癢癢,可也沒辦法。身已被數創,血還不止地流著。鎧甲破損,刀也砍卷了。
最後,沒辦法了,他決定先找一個死人堆裏藏著。他把戰友的屍體蓋在自己的身上,做出死了的樣子。太屈辱了,他心裏想:自己畢竟也是大大小小經曆過近百場戰鬥的人,這一次竟然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還要裝死!大丈夫不當如此!自己怎麼能對得起死去的那些兄弟啊!想著想著,不甘與憤怒快要撕碎了他的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