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城東去百餘裏,有座青山,名曰小丹。
小丹山並不十分雄偉險峻,也算不得高大壯麗,隻因相距千秋嶺不遠,沾了些好風好水,故而生得幾分明秀可愛。
此處山色蒼翠,水光清澈,恰逢一陣急雨,痛痛快快將山裏山外澆個通透,好似天公恩賜沐浴一場,將滿身塵灰洗個幹淨。
山間麋鹿,聞雷聲抖擻精神,崖上仙芝,受甘露瑞氣騰騰,林中頑猴,扯芭蕉遮風擋雨,潭下遊魚,躍清波戲水弄珠。
凡鳥獸蟲魚,自得其樂,悠然快活。
唯一不美的,便是那突逢暴雨的凡夫俗子——一隊自西而來,儀仗齊整,經幢華彩,一隊自南而來,神色驚惶,愁苦紛紛。
自西而來的那隊,為首的是個白麵道士,頭戴七星冠,身穿金縷衣,足下一雙踏雲履,手中一柄不染塵。
其後跟隨兩個半大的道童,身著一般無二的道袍羽衣,神清骨秀,豐采異常。
二童子各執一麵五彩旗子,上書“救苦救難千秋娘娘,普度眾生慈悲仙姑”。
童子之後便是十餘衛士,人才出眾,英武不凡,縱然雨水打濕了衣裳,卻並不顯得狼狽。
白麵道士氣憤憤抹了把臉,頓足罵道:“六月的天,孩兒的臉,真個晦氣。”
左邊那個童兒生得乖,當下貼心相勸:“師父,莫氣呀,咱且尋個地方避避雨去。”
道士惱道:“荒郊野地,何處避雨?”
右邊的童兒心思巧,立時有了主意:“弟子俗家有個姑姑,嫁至小丹山左近,曾說山中有個土地廟,十分靈驗,因此香火鼎盛,常有村人拜祭,廟宇也修得極為寬闊,不如借土地公的道場落腳,想來神靈亦有慈悲之心,必不怪罪。”
道士思索片刻,終究受不得傾盆暴雨,“也罷,那廟宇現在何處,快快指路,為師也好供奉兩炷清香。”
童兒遙遙一指:“前頭山窩子裏不是?”
一路急急忙忙行至廟前,恰恰撞見另一支人馬,神態萎靡,蔫頭耷腦,好似那落水的敗犬,雨打的山雀。
人如此,馬亦如此,盡是那劣馬,老馬,駑馬,拚拚湊湊二十四匹,拖著十二輛貢車,半死不活翻山越嶺。
縱然人馬委頓,被淋成了落湯雞,那幾輛車卻被油布護得嚴實,半絲兒不曾澆濕。
道士定睛一看,嗬呀,來者衣衫裝扮甚是熟悉,可不是百昌服色?
百昌與永樂乃兄弟城邦,自上代老城主起,相互倚助六十載,其下百姓往來通商,和樂融融。
思及此,道士便和悅了顏色,打個稽首:“善信先請。”
打頭的長史匆匆回禮,因實在憂心那幾車貢品,急忙道:“仙長莫講禮,這雨來得猖狂,速入廟中避避罷。”
便令手下牽馬執韁,驅車入內。
入了廟門,撞見一白須老者,麵色紅潤,精神矍鑠,手拄竹拐,足踏芒鞋,想是此處廟祝,另有個端正體麵的老婆婆,約莫是廟祝老妻。
長史上前行禮:“老人家,山雨甚急,借寶地稍作安頓,攪擾清靜,還請勿怪。”
老者笑嗬嗬道:“無妨無妨,汝等自便即可。”
長史四下環顧,腹內計較:此廟雖則闊大,卻也塞不進這許多人馬,先前那位仙長甚是有禮,又是神仙中人,怎好與他爭地,少不得自家受些苦楚。
心下思定,便隻將十二車貢物安置廟內,其餘人等皆張了油布去往簷下。
屋簷甚窄,雨絲飛濺,難以容身,若非有幾張油布聊作遮擋,恐怕更是難熬。
裏麵那老婆婆笑道:“好怪也,既來躲雨,為何不入廟門,反去簷下棲身?”
長史老實道:“怕是容不下這許多人哩。”
道士聞言,便道:“善信啊,你文人身弱,快快進來,勿要染了風寒,貧道體健,與你換換。”
長史推辭道:“不敢委屈了仙家弟子。”
道士道:“我人強馬壯,更耐得雨水。”
長史道:“區區凡夫,怎可令仙駕屈尊。”
兩下謙讓,各自說理,爭論不下。
廟祝見狀,撫掌讚道:“好個有德君子,正是文教昌盛,古風蔚然,隻你二人如何說我廟裏容不下身?都進來,都進來,且看這地兒寬敞著哩。”
二人皆不信:“老人家莫要玩笑,這許多人悉數入內,恐將你廟門擠破。”
一番愚論,直氣得廟祝吹胡子瞪眼。
老頭兒把個青青竹竿兒做的拐杖敲得梆梆作響:“常言道秤杆掉星——斤兩不清,難不成山做的身子鐵做的膽,如何土地爺的道場也落不得腳,竟誇口將廟門擠破?”
道士道:“非是貧道不識好歹,隻是經幢彩幡須得在內,哪有餘地放人,人進來了,經幡卻該安放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