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師,放在幾年前我想都沒想過我會從事這個職業。然而上天仿佛就愛跟人開玩笑,沒人知道他會給你我的未來安排怎樣的路線,當你對生活的充滿抱怨的時候,是否想過,這或許是某種力量已經安排好的呢?
好了,接下來說說我的故事:
我叫張一鳴,在性格上從小就跟同齡的孩子不太一樣,當其他小朋友上躥下跳、哭天喊地的時候,不哭不鬧,聚精會神地玩著玩具。對待事情都是順其自然的態度,不爭不搶。而我也慶幸老天爺照顧,仿佛事情都被安排好了一樣,一切都是剛剛好的狀態,從小家裏的長輩都說我投錯了胎,明明是個男孩的,卻生了個丫頭性格,隻有爺爺不這麼認為,每當聽到長輩這樣逗我的時候,爺爺總說:“貴人語遲,能者少言,敏於行而不納於言。”雖然小時候我聽不太懂這句話的意思,但是我知道爺爺在替我說話。爺爺名叫張順,村子裏德高望重的典範,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善良敦厚的老農民,隻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爺爺還有另一重身份。
那是個封建時代的末年,張家有三個兒子,這要放在和平年代,或許是件喜事,不愁後繼無人了,但是在那個戰亂紛飛的舊社會,生活在底層的人們連飯都吃不飽,能把孩子拉扯大已是實屬不易。那年爺爺十二歲,趕上百年不遇的旱災,村裏的人們紛紛外出逃命,爺爺一家也正收拾行李包袱準備逃荒,恰逢此時,家門口來了一名老者,說了一堆關於爺爺有道緣的話,據爺爺後來回憶,當時的他,根本沒有想太多,隻聽得老者說跟著他能吃上一口飽飯,便跟著他雲遊四海去了,期間學了不少風水、易經的能耐,他也很懂得感恩,一直伴在老道身邊照顧飲食起居,直到老人仙逝,恰逢當時全國解放,他回到了老家,分得了幾畝田地,娶妻生子。
有時候,村裏人好奇他在外的經曆,問他都學了什麼本事,他總是閉口不談,隻是說,老道沒啥能耐,隻有騙人的把式,隻是帶他要了幾年飯。直到動亂結束後,他才說出了真相,原來老道臨終前特意囑咐了幾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回到老家之後,萬不可說出自己學過道家本事,否則必有大難臨頭。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人是真有幾分本事
自此之後,爺爺在四村八鄉的名聲大噪,誰家有個小病小災、婚喪嫁娶都來找爺爺。對於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爺爺也是來者不拒,能幫就幫,但從不收取人錢財。他對眾人說:若有所求,便取自家所養的公雞尾部最長的一根雞毛即可,其他,一概不收。致使我家在當地風評極好,因為基本每家都受過爺爺幫助。
從小我就想,像爺爺這樣的樂於助人、眉目慈善的人,肯定會活過超過一百歲吧?可是現實告訴我,有些事,不是光靠想象就可以的,比如人的壽命。那是個中秋夜,我們照常回到爺爺家過節,那天我很開心,因為每年的這一天,不僅是中秋,還是我的生日,尤其是那一天,是我年滿十八周歲的特殊日子。家裏的親人都回來了,趁著這個機會,好好團聚一下,每個人都洋溢著笑容,隻有爺爺在不停地看表,等到牆上的時鍾指到八點的時候,爺爺驅散了眾人,單獨把我留下。當時的我還以為爺爺要給我個驚喜,卻沒想到,爺爺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乖孫兒,爺爺要走了,把你留下,是想交代幾件事,你一定要答應爺爺好不好?”我一下子怔住了,笑著說道:“爺爺,您喝多了吧?來,我扶您進屋睡覺。”爺爺擺了擺手,沒有了往日的笑容,而是一臉嚴肅地說道:“爺爺今天沒喝酒,也沒有糊塗,這個事情是真的,你忘了爺爺是幹什麼的了?我早就算到了今天就是我該走的日子,中秋夜,九點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