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年間,山東省清河縣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姓武名哲,相貌端莊,麵若中秋之月,鬢若刀裁,人物還算聰明,可惜從小沒讀過書,父母也沒有文化,長大後也像村中的其他年輕人一樣,給地主做長工。
雇用他幹活的地主姓閆,叫閆博,祖上本來也是貧苦的農民,閆博的爺爺最省吃儉用,全家一年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省下的錢就用來買地,附近有個財主家出了一個敗家子,經常背著父母在外麵賭錢,欠下的賭債,眾人逼著他償還,他就背著父母,把家中的土地地往出賣,閆博的爺爺便用省吃儉用的錢去買敗家子賣出的土地。
後來閆博的爺爺去世了,閆博的父親雖然家中有20畝土地,算得上一個中農了,自己家的土地產投的糧食可以夠自己家全家的用度了,然而他更是吝嗇的很,全家的飯桌上就是米粥和鹹菜,節省下來的錢還是用來買地,到了閆博長大成人的時候,家中隻有100畝土地,算得上有一個小地主了,然而他依然和他的爺爺父親一樣,非常的吝嗇。
雇用農民幹活,也非常的苛刻,餐桌上的夥食也是稀粥、鹹菜。到了夏天鏟地的時候了,他雇傭的四個長工忙活不過來莊稼田裏的活,田地裏的草長出了很高,楊博一咬牙一跺腳,對家中的四個長工說:“你們的親戚鄰居朋友家裏有青壯年的,你們告訴他,我閆博家裏要雇短工,誰來到我們家裏幹活,工錢加倍!”
長工張周說:“閆財主,你們家招短工,我們願意給你宣傳一下,可是你雇短工工錢加倍,我們的工錢加倍不加倍呀?”
閆博說:“你們常年給我家幹活,是我們家的長工,工錢不加倍!”
張周說:“你的待遇這麼不公平,幹脆過幾天我也不給你們家做長工了,到處打短工算了,反正急著用短工的人家,會把工錢加倍的,這樣我們還能多掙點錢!”
閆博說:“我也是不願意這樣做呀,不給短工的工錢加倍,雇不來人呀!”
張周說:“那你也不能一樣給你家幹活,兩樣對待呀!”
武哲說:“大家不要爭,我有一個辦法,閆叔,你知道嗎,我們四個給你家做長工的,都是因為父輩跟你們家關係好,靠麵子留在你們家幹活的,我們家招不上來那麼多做活的,其實是有原因的,就是你們家的夥食太差了,頓頓是稀粥加鹹菜。
依我看,你們家想再雇幾個短工,也用不著加工錢,隻要改善一下夥食,你也省下雇短工的雙倍工錢了,我們也願意給你宣傳雇短工的事了,那些青壯年們知道你們家的夥食比以前好了,雇短工的事也不成問題了,也許他們聽說你想雇短工的消息,會不請自到的!”
不等閆博回答,張周第一個拍手叫好,張周說:“武哲老弟的主張太好了,這個辦法同樣能招到短工,還能給你閆財主省去增加的雙倍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