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旻之因為當時崔氏讓女兒做妾的事情臉還拉不下來,但是崔仆射措辭誠懇來請,陸旻之心裏的氣已經消除大半。
陸旻之輔佐廣陵王登上帝位,封為縣侯,賜食邑三千石,風頭正盛,便是崔仆射也要禮讓三分。
崔仆射這次請來陸旻之確有所求,是為了小兒子承嘉的親事。
自承嘉墜馬之後,雙腿有疾,無法行走,如果一直不好,今後恐怕沒有子嗣,臨川公主見到這種景象,隻能放棄這場親事,婚事隻能作罷。
崔承嘉病中一直顧念陸家的女兒芸婉,拉著他的手,殷切請求崔仆射為他求這一場。
崔仆射覺得,雖然陸氏門楣比不上崔氏,陸將軍權勢之盛可以結交,而承嘉有疾日後恐怕無所出,之後恐怕沒有好的親事。
陸氏女聽聞有賢名在外,已經是寒門中的佼佼者,未必比不上那些高門女子,若是嫁進來,肯定能夠堅守節操,正家風,和姑侄和睦相處,也能完成兒子的心願。
考慮再三都覺得是不錯的選擇,崔夫人自從兒子墜馬受傷,臨川公主悔婚之後心灰意冷,對承嘉的親事已經沒有太大期望,這件事情如今全憑他做主。
陸旻之聽聞崔仆射有意結親很是吃驚,但是女兒已經在和魏昔默議親,魏昔默那邊恐怕不好交代。
崔仆射道:“既然納征、問名等的禮節都沒成,也就作不得數,若是陸大人有意改變心意,憑借大小姐和穆衡公子的親事,陸將軍多年和魏太守的關係,兩家不會生嫌隙,若是有意,這婚事可成。”
陸旻之猶豫再三,覺得魏昔默在軍中風頭太盛,局麵剛剛平定下來,應當適當退避風頭,減弱武帝的猜疑,若是他再將女兒嫁給魏昔默,恐怕會因為朋黨而招致武帝的猜忌,因為起義的功勞,已經有這方麵的傾向,在武帝麵前更是小心翼翼不敢居功。
崔承嘉得到武帝的信任,在武帝心中的地位很高,不出意外日後肯定能居於丞相之位,但是因為腿疾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出仕,武帝應該心存憐惜之意,能夠在武帝心中留得一席之地,又不至於在那權利的漩渦中沉浮,能夠得到保全。
崔家大郎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牽涉到廢太子的謀劃,被偽帝怨恨,導致被殺,如今皇權變動太過頻繁,王室操戈自相殘殺,南麵竟陵王蠢蠢欲動,誰也不能保證日後會發生什麼。
魏氏和他們陸氏門楣相當,算不得高嫁,如果這個時候把女兒嫁給崔承嘉,既能減弱武帝疑心,又能夠在名聲上得到好處,崔承嘉是嫡係,和崔氏攀上關係,對家門提振大有好處,這是他長期心中記掛的事情。
雖然無法孕有子嗣,隻要女兒在崔氏受到重視,不被休棄,過繼一二子女也未嚐不可,陸氏就始終是崔氏的親戚。
權衡再三,才打算應承下這門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