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1 / 2)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勝利,同盟國戰敗而告終,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麵。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希望你喜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德國在戰爭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沒有什麼人願意站在同盟國的一方,德國缺少助力。一開始的盟友奧匈帝國,軍事實力實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沒什麼用了。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厲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來攻打奧匈帝國。而協約國的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德國孤軍奮戰,注定是要失敗的。

第二點,德國一開始是想要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的,這確實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國的目的並沒有實現,戰爭進入了膠著的狀態,最終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協約國人多勢眾,資源豐富,物資儲備什麼的比德國好上很多。因此德國最基本的物資都無法保證,這場戰爭肯定是要失敗的。

最後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加入了一戰。美國的參戰對整個一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徹底改變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自身深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人力資源,讓美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美國的存在讓協約國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占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德國才會徹底失敗。

茜茜公主與一戰的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茜茜公主被暗殺後的第十六年裏,這使得人們不能把茜茜公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直接聯係起來,於是便隻剩下間接地關係。茜茜公主是一個喜歡自由的女人,所以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後,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她的性格原因,敏感又任性,其次她並沒有那個能力承擔皇後應有的責任。

茜茜公主是一位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經受了很多的痛苦,雖然沒有得到孩子的最終撫養權,但是她也沒有盡到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尤其是對她的兒子魯道夫。在受不了宮廷生活之後,茜茜公主帶著仆從環遊世界,幾乎不回維也納皇宮,也不理會自己國家的政治形勢。當她的兒子魯道夫因為感情受挫時,茜茜公主並沒有給與他正確的引導,以至於奧匈帝國的太子魯道夫自殺身亡了。

魯道夫自殺後,其王位的繼承人變空缺了下來,加之茜茜公主的其他孩子都是女孩,並沒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使得後來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被任命為弗蘭茨·約瑟夫的繼承人,他野心勃勃的政治主張使許多人不滿,最後在塞爾維亞被人刺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茜茜公主對魯道夫多一點關心,魯道夫就不會自殺,就沒有後麵的事情了,就以上內容來說,茜茜公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中國執政者一致認為,參加一戰,有利於中國改善國際地位

對於中國參戰的好處,早在戰爭爆發之初,梁士詒即有所預見,他對袁世凱說:“德奧以小敵大,戰之結果,必難悻勝。在我見,正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將來與和議中取得地位,與國家前途,深有裨補。”

1915年5月,中國政府被迫簽下“二十一條”。袁世凱問陸徵祥有什麼補救辦法,陸回答:“隻有參戰,到和會時再提出,請各國修改。”

袁世凱死後,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係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將成局外之人,而我國參加,那將迥然成另一局麵。到時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將提高中國之國際聲譽。”

除了爭取國際地位外,段祺瑞還有一個動機,那就是借此抑製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