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開篇(1 / 2)

天岐山是一處位於齊宸兩國交界處的連綿山脈,平陽郡境內,山下便是兩國分界的渭水河,山東是宸國,山西為齊國,山勢巍峨險峻,少有人煙。多年來齊宸兩國以山水為界,遵守盟約,不曾跨界半步。

天岐山山腳有一處城池,名文鬆鎮,說是城,其實隻是一個不足千人的小鎮。這裏的百姓依山而居,依水而活,倒也祥和安寧。

文鬆鎮在方圓百裏乃至宸齊兩國都頗有盛名,不是因為這小村莊多特別,而是天岐山山腰處的一所學堂,名為文鬆閣。

文鬆閣的閣主,是當今文學大家秋鬆明老先生。據說,他曾是前代酈朝的帝師,經曆過兩代帝王,學識品行都備受天下文人推崇。後來,前朝安國侯林啟紹在永州府起兵稱王,率軍一路北上,居然沒有受到任何阻撓,十萬大軍直逼酈朝神都。

酈朝皇帝蕭睦玄自刎殉國,酈朝破滅,林啟紹登基稱帝,改國號齊,自封神宗皇帝。

齊軍破城後,王公大臣除去亂中身亡的,便作鳥散獸,逃的逃,降的降。傳言,林啟紹的大兒子林攸之攻破皇城時,帝師秋鬆明正端坐在宣和殿內,閉目養神,氣定神閑,充耳不聞殿外的呐喊廝殺。

林攸之和他父親一樣,求賢若渴,看到這一幕,喝令將士們停止激鬥,孤身一人走上前,朝秋鬆明恭恭敬敬作揖行禮,並尊稱他一聲先生。

秋鬆明道:“老朽為酈朝兩代帝師,本該引導他們愛護蒼生,造福社稷,豈料人心不足,帝心難測,以至於天下潦倒,百姓遭難。此乃夫之過。老朽愧對先生二字啊!”

林攸之誠懇道:“先生心懷天下,品行高潔,天下人也都敬仰萬分。蕭氏昏庸,至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才會群起反之,這是蕭氏本性不良,與先生無關。先生切莫自責。”

秋鬆明搖搖頭,起身悲歎,林攸之留不住,隻能任之離去,此後先生一路南下,四處遊曆。隻是局勢未穩,難免凶險。

林啟紹父子為顯招攬之意,特意派了隨從暗衛護送,一路倒也免去不少麻煩。秋先生感念於心,但他出宮時便立誓不再入朝為官,不可輕破誓言,林氏父子不甘,卻也無可奈何。

秋先生一路遊曆到了天岐山,不知怎的就停了下來,在山腳下蓋了三間茅草屋,就此隱居。山腳下的村民多數是獵戶,閑時打獵,忙時務農,自給自足,與山外幾乎沒有來往,外麵戰火紛飛,這裏依舊祥和安寧,秋先生甚為欣喜,閑時便教授那些村民的孩童們識字讀書,日子過的倒也逍遙。

消息傳回神都,林啟紹為顯帝王寬容,下旨戶部撥了專款,挑選了無數珍貴古籍典冊送來,在天岐山山腰處,距離文鬆村不遠處,選址建了一所書院,名為文鬆閣。秋先生雖不願與朝政有牽扯,可那些古籍典冊又屬實珍貴,便默然接受,隻是請求朝廷不要幹涉他收學生的準則。

林氏父子確有愛才之心,且大齊政局百廢待興,正是需要各方人才的時候。天下能人不問出處,對此欣然接受。

齊國皇帝專門為秋先生造了文鬆閣,此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天下學子文人紛紛前來,其他三國皇室也不甘居於人後,珠寶古籍源源不斷往文鬆閣送,品行出眾的學子也紛至遝來。

文鬆村從一個隻有十多戶人家的小村落,漸漸成了千餘人的小城池,更名為文鬆鎮。

隻是,秋先生選學生的要求極高,要先在文鬆閣苦讀兩年,由他親自查驗成績,論政、論農、論民,三論皆合格,才能正式拜他為師,所學涉及國策、農學、音律詩賦、兵法等,每年一試,每科成績分甲乙丙丁四等,全甲等者次年可由先生親授,乙丙者由座下四位親傳弟子,分別教授詩經、論著、兵法、德修四門功課,第二年試依舊丙者,會降級遣回。秋先生最在意德修,若第一年試德修即為丙,將不能繼續在文鬆閣。

是以,很多學生來這苦讀五年,依舊被遣送回鄉,但五年所學,卻比普通學堂數十年所學廣至數倍,離開文鬆閣後,成為各國文官名將者不在少數。

由此,天下學者皆將文鬆閣視為將相之才專出之所,秋先生的名聲也響徹天下。

酈朝滅後,天下分齊、宸、燕、洛四國。燕居北,洛處西南,齊宸平分中原,兩國以渭水河為界分守東西。這文鬆閣,恰處兩國邊境處,卻無人敢造次,多年來,成了文人聖地。

這一來,過去了近二十載。秋先生離開神都時年逾半百,如今已過古稀,卻精神矍鑠,神思清明。但他鮮少出山,文鬆閣的事務,大多是由大弟子秋應離打點。

秋應離從小跟在老師身側,耳濡目染,行為做派和老師如出一轍,不過三十來歲的年紀,倒也有幾分仙風道骨,在文鬆閣極有威嚴,是當之無愧的主事人,閣內上下敬之畏之,他教授的學生,也有許多才學出眾之人,其中不乏一些佼佼者,譬如宸國的禮部尚書陳薛喆、燕國的胡碩將軍拓跋浚、齊國的翰林院學士周宏全,洛國大宰輔木良英,皆是他的門生,文壇大家更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