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廬親率大軍征討越國,雙方大軍在今浙江嘉興一帶展開了激戰。最終,越國取得勝利,吳軍大敗,倒退了幾十裏。吳王在倉惶出逃中腿部被毒箭射中,當天創傷發作而死。
闔廬臨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為王,並囑咐他一定不要忘記殺父之仇。
夫差當了吳王,任命伯為太宰,總理國家大事,重用伍子胥等人。他時刻不忘父親臨死時的話,精心治理國家,訓練軍隊,網羅大量賢人,經過三年的努力,吳國的力量大增。伍子胥認為時機已成熟,就勸說吳王攻打越國。
於是夫差親率精兵,攻打越國,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山上。夫差立即將其團團包圍。
走投無路的越王勾踐隻好聽從範蠡的建議,派文種帶重禮去求和。文種來到吳軍陣中,跪在夫差麵前,行臣子之禮,並說勾踐願做夫差的臣子,勾踐的妻子願意做仆人,為大王日日夜夜服務。
夫差聽完,十分得意。伍子胥知道吳王愛慕虛榮,又缺乏遠見,伍子胥就對他說:“寇不可養,敵不可縱,吳國的力量現在並不是很強,如果放棄了這個機會,日後一定會後悔的。況且勾踐的為人十分陰險,如果留他,必有後患。”夫差聽他這麼一說,也不敢答應了。
勾踐見求和不成,便想拚死突圍,結果被文種勸阻。於是勾踐又派文種帶重禮買通了伯,又為夫差送上了許多美女。夫差見到這些美女眉開眼笑,再加上伯在一旁的勸解,就同意了議和,退兵而去了。
伍子胥看著向後撤退的大軍,眼淚止不住流下來,說:“吳國不久就會被越國滅亡的”。
勾踐從會稽回到國內,整天憂心苦思,盡心治國,食不甘,睡不眠。他將一枚很大的苦膽掛在自己的座位旁邊,吃飯之前,總先要嚐嚐這苦膽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會稽之辱。
勾踐一方麵讓範蠡到吳國做人質,另一方麵讓文種總理國政,休養生息,招賢納士。就這樣,經過了七年,越國的力量大增,越王勾踐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準備向吳國報仇,但大夫逢同卻建議勾踐再等良機,待吳國和其他國發生爭戰時再消滅他。勾踐認為有理,便采納了。
又過了兩年,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出兵討伐齊國,結果大勝,為此更加得意洋洋。而伍子胥更加憂慮不堪。
這些事情越國人都看在眼裏,文種說:“夫差太驕縱了,我們可以向他借一些糧食來試探一下他對我國的態度。”勾踐認為他的辦法不錯,就派文種到吳國去,以越國遭受糧荒為由,要吳國借一點糧食給他們,夫差覺得這是小事,就準備答應,可是伍子胥卻不同意,但是吳王認為他老了,不中用了,根本不聽他的勸告,借給了越國很多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