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運行的曆史長河中,今天的世界是最繁華的全球化下的世界,今天的我們正在被全球化裹挾著,去共同曆經由最繁華的全球化引發的一場最高控製——偉大的金融世界的最高控製。現在的世界金融是以全球化為舞台的金融世界。
金融世界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的創建力——破壞力——再創建力,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是這次全球化的主角,因為中國為這場全球化的壯觀景象提供了可能提供的一切:為全球化提供了史無前例的數量最巨大、成本最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為全球化提供了國土上的一切自然資源,以及幸福安寧的道德資源、民族健康繁衍的生存資源;中國巨額的外彙儲備為全球的金融資本提供了超級安全的增值保值和經濟結構調整所需資金的保障;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為全球化提供了企業發展、科技進步、專利實驗的廣闊空間和融資後盾。在人類發展的全球化的這個階段,當中國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積累三大資源打包變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後,全球化正破壞性地改變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秩序,美國正意圖運用金融世界話語權的力量,把我們的經濟秩序變成它的快速提款機,成為其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的墊腳石。如果沒有中國投入全球化,美國將隻能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小舞台上緩慢前行。
這個全球化下的金融世界,將徹底分化人類世界的利益格局,徹底改變國與國之間及每個國家內部財富的再分配方式;人類將徹底擺脫傳統的貿易和軍事的財富再分配方式。並且,這種金融世界再分配方式爆發的席卷力,將是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所無法抗拒的必然爆破力。現在的我們,人人都是全球化整體中被吸附的分子,所以,我們需要理解和透視這場人類金融文明偉大的意義,以及這個包含著人類文化與人性的再控製的世界。
這本書是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和心情完成的,世界的規則永遠就是那麼幾條以利益為核心的規則,在這幾條利益規則指導下變換。把握住幾個基本點,就可以萬變不離其宗地應對一切,這個全球化下的金融世界也喂養不出世界的巨無霸。如果對手描繪的是一幅美景,我們要能看到其中長遠的惡果;如果對手阻礙我們想做的事,我們一定要考慮一下背後的長遠利益,並防備對手聲東擊西讓我們上當。人類的發展是永恒的,沒有不變的坐標,無論你喜不喜歡你身處的這個世界,它都在參與者行為所彙成的合力推動下做著不太稱人心、如人意的運動。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這個世界的運行可以像你想象的那樣一直線性發展,但是這個世界的運行一定會受到外力和外力的合力所構成的複雜力量的作用。身在其中的人都以自己的認識水平做出判斷,在全球化下這往往會造成失誤,甚至是不可挽回的錯誤。
曆經全球化的中國經濟、環境、人性、農業,貨幣、黃金、美元、外彙、產業、高鐵、基因、互聯網,是將獲得全方位的發展還是將被深度地破壞?“創新+包容”是否代表著上帝的文化?
“中國思想”與“美國思想”的優勝劣汰
2010年12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所社區大學發表演講。值得注意的是,奧巴馬在演講中提到“中國”多達10次,並稱美國正迎來新的“衛星時刻”。在這一以經濟、教育、創新為主題的演講中,奧巴馬將中國取得的一係列“創新”成就比作蘇聯1957年發射的首枚人造衛星。他說:“50年之後,我們這一代人的‘衛星時刻’又回來了。”
“衛星時刻”是指蘇聯發射人類首枚人造衛星後美國大受刺激,並掀起了裏根式的美國科研熱情和軍備競賽。在談到美國經濟恢複及未來經濟走向時,奧巴馬說:“未來經濟是全球經濟,而美國還沒有準備好。”奧巴馬談及此前的亞洲之行,並如此提到中國:“當擁有超過10億人口的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時,這意味著全球競爭將更加激烈,贏得這場競爭的國家將是那些大多數工人受過教育、致力於科研,擁有諸如道路、機場和高速鐵路、高速網絡等高質量基礎設施的國家。這些都是21世紀經濟增長的‘種子’,它們在哪裏被播種,工作與商業就將在哪裏生根。”奧巴馬同時提到,在過去幾年裏,近80%的跨國公司都計劃在中國或印度建立新的研發基地,因為當地重視數學與科學,此外還重視對勞動力的培訓與教育。奧巴馬還稱,在未來的競爭之中,美國有落後的危險。
他還特別指出中國擁有最快的鐵路、超級計算機以及最大的太陽能研究基地。他說:“你去中國,他們在去年一年修的高鐵就超過了美國過去30年建設的高鐵,中國最近開設了由美國公司承建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太陽能研發基地,當今的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火車以及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不過,奧巴馬並不認為“衛星時刻”的到來完全是壞事。當年正是“衛星時刻”給美國敲響了警鍾,促使美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趕上蘇聯而加大對教育和科研的投資,最終,不僅超越並擊垮了蘇聯,還使美國新的技術、產業和就業市場蓬勃發展。奧巴馬就此呼籲,美國必須像當年那樣加強對基礎設施、科研創新和教育的投資。奧巴馬還在演講中力促兩黨為獲取未來的勝利,將精力集中於一些必須做的事情上,通過美國的繁榮與創新來應對“衛星時刻”。奧巴馬還談到了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稱減少赤字將是政府的工作重點:“從長期來說,如果我們持續向中國這些國家借錢,我們是無法與它們競爭的。”
奧巴馬當天的演講以一個華裔女孩喬紫薇的故事結束。喬紫薇年僅16歲,通過研發一套利用光學殺死癌細胞的裝置獲得了國際科學競賽大獎。奧巴馬回憶稱,此前在白宮與喬紫薇的交流中,自己一邊聽著喬紫薇講述科研故事,一邊看著她身後懸掛的林肯肖像,他得到了這樣的啟發:“美國思想還活著,還是好好的,我們終將好起來。”
我無法用語言去評價奧巴馬先生的“美國思想還活著,還是好好的,我們終將好起來”這句話。今天最終的碰撞將發生在“美國思想”和“中國思想”的優勝劣汰上。
1957年,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這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標誌著當時在美蘇的軍備競賽中,蘇聯處於領先地位。在1960年的聯合國大會上,赫魯曉夫拿皮鞋敲著桌子高聲宣布:“蘇聯在20年內實現共產主義!”赫魯曉夫的確是一個情緒很容易激動的人,不過這和當時蘇聯取得的成就是分不開的。蘇聯確實在科技、軍事、福利方麵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從一個非常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到經濟規模接近美國經濟規模80%的工業化國家。現在蘇聯已經不存在了,一切都過去了。問題是,蘇聯墜落的速度為什麼和天上劃過的流星一樣?從經濟結構上看蘇聯,原來蘇聯的經濟奇跡完全是依靠高投入的“大量勞動力+大量資源”所維持的跑步躍進衝刺模式,並不是勞動生產率能持續增長的生命模式。當時,蘇聯經濟在飛速趕超中,勞動力供給達到極限後出現結構性停滯,再加上美國的高強度軍備競賽,蘇聯焚林而田下的壯觀經濟體力不從心地自然爆發了結構性大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