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冬,身染重病的窩闊台下詔,命貴由班師返回蒙古本土。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十一月,貴由尚在途中,父親已病發身亡,皇後脫列哥那(乃馬真氏)臨朝攝政。這時,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見汗位虛懸,率兵開赴都城,欲奪汗位。脫列哥那遣使詰問斡赤斤。斡赤斤遭到責難後,引兵退回駐地。
按照蒙古習俗,汗位的繼承人要經過忽勒台(諸王大會)選舉決定,但是由於拔都拒不赴會,故皇位遲遲無法確定。以後的幾年中,仍由脫列哥那攝政。直到5年以後,拔都才派弟弟別兒哥代替他出席忽勒台。由於脫列哥那力爭,八月二十六日,諸王、貴戚和大臣們達成協議,推舉貴由做大蒙古國第三任大汗。
二、欲追父榮短命而亡
貴由登基之際,大蒙古國局勢動蕩,宗王們各自為政,中央權力開始削弱。貴由即位前,已對他母親攝政5年中的所做所為不滿。脫列哥那原為蔑兒乞部部落長的妻子,成吉思汗將她俘虜後,賜給窩闊台為妻。脫列哥那為人狡黠,擅弄權術,對推行“漢法”的耶律楚材及蒙古大臣極力排擠。由此,政事愈壞,民不聊生。
貴由即位不久,脫列哥那病死,他開始著手整理朝政。他上台的頭一件事是處死欲謀汗位的斡赤斤。接著,貴由借故斬殺母親寵信的奧都剌合蠻,將女巫法提瑪沉屍水中。又陸續起用被母親罷免的官員,恢複了先朝舊臣鎮海的中書右丞相職務,命牙剌瓦赤仍管漢民政事,麻速忽治理中亞河中地區。
貴由一心想使自己的名聲超過父親窩闊台,以得到眾人的擁戴。即位之初,他下令打開府庫,以金銀財物分賞諸王、貴戚、大臣。但貴由也一如其父,晝夜沉溺於酒色不能自拔,使本來就體弱多病的身體日漸虛弱。他在位的不到兩年時間裏,常常因病不理政務,重大事情皆委付親信大臣鎮海、合答裁決。
貴由最關心的是對西方的征討。1247年秋,貴由任命野裏知帶為征西軍統帥,率兵西進,並從諸王所屬軍隊中每10人簽發2人從征,又授予野裏知帶全權統轄波斯地區,借機與拔都的勢力抗衡,阻止其軍隊南下。1248年春,貴由見時機已成熟,便以和林的氣候不好、葉密力的水土有利於他養病為由,親率大軍離開和林,浩浩蕩蕩向西進發。拖雷的妻子唆魯和帖尼察覺到貴由此舉不同尋常,秘密派人通告拔都,囑他提防。拔都聞訊,急忙嚴飭邊備,整軍待戰。三月,貴由行至葉密力以東的橫相乙兒(今新疆青河東南),突然死去,從而避免了一場皇室內戰。
貴由死後,葬於封地葉密力。廟號“定宗”,追諡“簡平皇帝”。
第三百二十五章 憲宗孛兒隻斤蒙哥
一、眾望所歸終登汗位
元憲宗,即桓肅皇帝,蒙古大汗,名蒙哥。元太祖成吉思汗孫,拖雷長子。母莊獻太後怯烈氏,名唆魯禾帖尼。幼時曾受太宗窩闊台的撫養。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生,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卒。
成吉思汗的長妻4個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隨成吉思汗東討西征,為蒙古國的奠基立下了汗馬功勞。成吉思汗雖確立窩闊台為自己的繼承人,但總感到對自己寵愛的幼子拖雷有一種愧疚之情,於是另作安排:“王位和國家的事是樁困難的事,讓窩闊台去處理吧。我的老營和家室,我所征集的軍隊、珍寶等交給拖雷管理。”成吉思汗這種自相矛盾的安排給此後宗室內部的汗位之爭埋下了隱患。按蒙古舊例和成吉思汗的安排,拖雷一係成了蒙古貴族中實力雄厚的力量。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九月,即窩闊台即位後的第4年,拖雷莫名其妙地死在征金的大軍中。但是,拖雷的死並未能把兄弟間的矛盾帶到墳墓之中。
幼年時期的蒙哥曾被還是藩王的窩闊台所撫養,受到昂灰皇後無微不至的看顧。長大之後,又是窩闊台為他聘娶了火魯剌部的女子火裏差為妻,並分給他一部分部民。但是,蒙哥始終沒有忘記要報殺父之仇。蒙哥將複仇的欲念深深埋在心中,表麵上卻愈加謙恭。在繼承了父親的遺產之後,蒙哥十分賣力地追隨其伯父窩闊台四處征戰,屢立奇功。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春,蒙哥率領大軍進攻欽察部,活捉八赤蠻。同年秋,蒙哥又與術赤的兒子拔都聯兵征伐斡羅思部,一舉攻克也烈讚城。嘉熙三年,蒙哥同貴由統兵征服了阿速國。蒙哥在屢次戰役中,奮不顧身,功勳卓著,不僅消除了窩闊台對自己的猜疑,而且在蒙古諸王中贏得了崇高的聲望,為其日後爭奪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其母唆魯火帖尼亦在活動。當拖雷死時,她請客送禮,犒勞軍士百姓,贏得了各方麵的愛戴,使人心歸向於她。窩闊台對此最清楚,他為了使這個女人就範,想把她嫁給自己的大兒子貴由,結果被婉言拒絕。險惡的政治環境使她處事謹慎。在蒙古汗位空缺期間,諸王濫發牌符,橫征暴斂,唆魯火帖尼嚴禁自己的兒子們違反法令。她還庇護手下的臣民,稅吏、官員和士兵怕她的嚴刑,不敢苛虐百姓。
蒙哥剛強雄毅、潔身淡泊的品質,雄才大略的軍事才能,加之唆魯火帖尼戒子惜民的聲望,使蒙哥的威望一天天地增長起來。貴由死後,朝廷無君,朝野上下均關注蒙哥。窩闊台的子孫們卻很不爭氣,根本不可能同蒙哥競爭。
在貴由死後的第二年,即公元1249年,推選汗位的庫裏勒台上,與窩闊台一係有宿仇的術赤之子拔都率先推舉蒙哥為汗位的繼承人,使參加會議的人一邊倒。這樣,蒙哥依靠他所樹立的威信以及與拔都結盟形成的強大的軍事力量,終於把汗位從窩闊台係手中奪了回來。1251年夏,蒙哥在大多數蒙古宗王的支持下,終於在斡難河畔登上了大汗的寶座,實現了拖雷一係複興汗位的宿願。
二、政無定製熱衷分封
13世紀初期的蒙古族仍舊處於奴隸製社會的發展階段,蒙古貴族對被征服地區土地與財富的掠奪是無限製的。他們主張把先進的中原農業區變成牧場,中原地區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下,蒙受了巨大的災難。窩闊台繼位之後,為了安定中原局勢,曾任用耶律楚材於1230年進行了一係列剝削方式的改革,主要用中原地區行之已久的賦稅辦法來改變蒙古貴族的殺掠政策與不時需索。中原人民生活稍有好轉。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窩闊台以失吉忽禿忽任中州大斷事官,總領中原漢地諸道以後,中原人民重又回到水深火熱之中。
到蒙哥即位前夕,“漢地不治”的局麵已十分嚴重,人民困敝已極,隻有武裝反抗這惟一出路了。麵對這一局勢,登基伊始的蒙哥在1251年下令,凡是貴由汗死後,諸王濫發的擾民令旨牌符,一律全部收繳;今後有關各省的財政事務,未經與宮廷官員磋商,任何人不得發布文書;除成吉思汗特免的木速蠻、也裏可溫、和尚、道士外,斡脫、官員人等均應按其財產交納貢賦;漢地人民按貧富交納不同的稅額。然而,蒙哥上述一係列令旨不過是一般的應急措施而已,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他以牙剌瓦赤、不隻兒、斡魯不、睹答兒等管理燕京行省,結果是舊弊未去,新弊又來。比如蒙哥確立的包銀製度,牙剌瓦赤等人倡言把包銀改為正式稅收,每戶征銀6兩。由於漢地官員的力爭,才改為4兩,其中2兩可以用實物折納。由於繳納不起,人民逃亡者日趨增多。
為控製中原,蒙哥命弟弟忽必烈管理中原漢民地區。忽必烈從小受漢文化影響,故推行漢法。然而,蒙哥卻反對忽必烈在中原地區執行的漢法試點。1257年奪回了忽必烈控製的地區。
蒙哥在統治方式上也基本保持了其祖父、伯父的統治模式。成吉思汗用來鼓勵其兄弟、子侄們進行侵略戰爭的一句口頭禪是:“取天下,各分地土,共享富貴。”成吉思汗建國後不久,就把蒙古百姓及土地、牧場分封給了他的諸弟、諸子。由於所征服地區民族、語言、文化各不相同,分封諸王都有極大的獨立性。大蒙古帝國出現分裂趨勢。
蒙哥繼位之後,為了挽回大蒙古國的逐漸分裂,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利用曲出之子失烈門與貴由之子腦忽、察合台之孫也孫脫企圖推翻蒙哥汗權的事件,將三王遣發到漢地軍前從征,並將窩闊台領地瓜分數塊,分別授予窩闊台的後人,用這種分而治之的辦法使他們任何人也無力對抗中央。此外,蒙哥對諸王領地權做了一些限製,規定諸王馳驛最多允許乘3匹馬,遠行也不準超過4匹;諸王不得擅自征招民戶等。
在貴由執政時期,由於賦稅差役過分沉重,人民紛紛逃亡。蒙哥繼位之初,為了保證蒙古統治者和貴族的剝削收入,支持巨大的行政、軍事開支,補充兵員,於1252年重新編集戶口,搜括各地漏籍與寄居的逃戶,增加戶口20餘萬。在重新編集戶口之後,蒙哥仍重蹈窩闊台的覆轍,按照蒙古傳統的“共享”習慣,在宗室、貴族中進行一次權益的分配和賞賜,分別賜予駙馬及軍將、功臣共近兩萬戶。1253年,為了把全國的權力控製在拖雷係宗族的手中,蒙哥又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分封。使得大蒙古國的分裂日趨嚴重。
三、南征北戰死於沙場
蒙古貴族十分熱衷於對外戰爭,因為戰爭可以給他們帶來巨額的財富。蒙哥繼承汗位後,大蒙古國的周圍頓時又戰火四起。
自成吉思汗西征以來,蒙古大軍已相繼征服了波斯的大部分地區,在東部伊斯蘭世界中僅有亦思馬因派統治的木剌夷(在今伊朗)和哈裏發統治的報達(今巴格達)尚未征服。蒙哥繼位之後,派遣其弟旭烈兀征討木剌夷和報達,命諸王各從所屬軍隊中抽出十分之二從征,還從漢地征發炮手、火箭手千人,由著名攻城能手郭侃率領,隨軍出征。鎮戍波斯的拜住軍、怯失迷兒(今克什米爾)的塔亦兒拔都軍亦聽旭烈兀調遣,阿母河行省供應軍需。1252年七月,先鋒怯的不花率12000人先行;1253年十月,旭烈兀統率主力大軍浩浩蕩蕩向西進發。1256年六月,旭烈兀率諸軍四路並進,圍攻亦思馬因教主魯克奴丁所在之麥門、底司堡,架炮轟擊。十一月,魯克奴丁被迫出降。蒙古大軍三路並進,開慶元年(公元1258年)一月,抵達報達城郊,30日完成了對報達的包圍。二月十日,哈裏發率眾出城投降,旭烈兀下令屠城。
與此同時,蒙哥又開始了對於南宋的戰爭。蒙宋對抗始於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的洛陽之爭,此後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從1235~1250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南宋,先後占領了襄陽、樊城、郢州(今湖北鍾祥)、成都等戰略要地,但先後又被宋軍收複。蒙哥繼位之後,命令皇弟忽必烈鎮戍漠南漢地,並負責征服南宋。忽必烈采納了姚樞的建議,在漠南漢地先後奏置了河南經略司、陝西宣撫司,革除弊政,廣泛屯田,以為經久之計。在積極備戰的同時,忽必烈又分析了蒙宋雙方的戰略布署,認為南宋有長江為屏障,襄、樊等城市易守難攻,蒙軍極難得手。於是,向蒙哥提出了先取大理以包抄南宋的戰略計劃。1252年六月,蒙哥命忽必烈率軍遠征大理。大理國的統治區域包括今雲南全省、貴州、廣西西部和四川南部以及緬甸、泰國、老撾的一些地方。忽必烈在對大理的軍事行動時,煞費苦心,一改自古在西線用兵必經四川中部和南部的漢源一線的慣例,率軍繞過這條古道,由甘肅臨洮出發,經今甘、川、藏邊界人煙稀少的高山峽穀之地,繞道兩千餘裏抵達金沙江畔,長驅直入大理國都。忽必烈對大理軍事行動的順利完成,就形成了對南宋王朝的合圍之勢。同年12月,忽必烈留大將兀良合台戍守大理,自己班師北返。
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既已完成,蒙哥毅然決定發動全麵進攻,企圖一舉蕩平南宋王朝。1257年春,詔令諸王、諸將出師征宋,在正麵戰場上布置了左、右兩翼大軍。蒙哥對忽必烈已有戒心,故解除了他的兵權。九月,蒙哥命幼弟阿裏不哥留守漠北和林,親統大軍南下入蜀。同時,又命令已由大理進入交趾的兀良合台引兵北上,與正麵的蒙古左、右翼兩軍形成對南宋的南北夾攻之勢。蒙哥此次軍事行動的計劃是在攻下四川後,順江東下,三路大軍會師鄂州(今湖北武昌),然後南下直搗南宋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1257年秋天,蒙哥率40000右翼軍突入四川,塔察兒亦率左翼軍包圍了樊城。塔察兒隻熱衷於擄掠財物,恣情享樂,軍紀十分渙散,在此後的一年多戰爭中,竟一城未取,寸功未立。蒙哥不得不再請忽必烈重統左翼軍馬。而蒙哥親率的右翼軍於次年四月兵駐六盤山,七月入大散關,至漢中,開慶元年(1259)初進逼四川重鎮合州。二月,蒙哥親統大軍圍攻釣魚山,並切斷了南宋援助部隊與合州的一切聯係。宋守將王堅毫不畏懼,率領合州軍民依靠釣魚山險要地形奮勇拒守,致使蒙軍連攻5個月不克。六月初,蒙哥看到合州久攻不下,暴躁不安,親臨釣魚山前沿陣地督戰,結果為炮石所傷。七月,蒙哥死於攻宋前線的大軍之中。
蒙哥汗在位共9年,終年53歲。死後同其祖父、伯父一樣被埋葬在起輦穀中。追諡為“桓肅皇帝”,廟號“憲宗”。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
一、尊崇漢法革除弊政
元世祖,元朝第一代皇帝,又稱薛禪皇帝,名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憲宗蒙哥汗弟。母親聖太後,怯烈氏。南宋寧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生,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卒。終年80歲。
早在漠北潛藩(非以太子而登基者,即帝位前的所在稱為“潛”)時期,年輕的忽必烈就稍顯鋒芒,同大批中原漢族士大夫取得了密切的聯係。由於戰亂,有大批的知識分子北去,又加之忽必烈對中原有識之士的征召,在忽必烈的周圍漸漸形成了一個漢儒幕僚集團,使得忽必烈的思想意識朝著不同於同輩皇兄弟的方向發展。
忽必烈在漠北和林時,漢僧劉秉忠就提出了“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主張,並將曆代封建統治的經驗灌輸給忽必烈。他還進一步論述了舊製度造成的弊害,主張建朝省、立法度、定官製,整飭賦稅,采用漢法,對忽必烈思想意識的轉變具有極大的影響。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另一漢族知識分子懷化(今屬山西)人趙璧也奉召來到忽必烈的府下,趙璧曾跟隨金末著名文人李微、蘭光庭學習,頗通儒術,很受忽必烈的信用。通過他們的幫助,忽必烈對中國前代王朝的治亂興衰已頗為了解。忽必烈不僅自己努力接受、學習漢文化,還要其他蒙古貴族跟著學。他的兒子真金太子從小就跟姚樞、竇默學習《孝經》;後來當上中書左丞的闊闊,原為忽必烈在“潛邸”時的近侍,忽必烈讓他拜王鶚為師,學習“治道”。
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六月,蒙哥繼承汗位,汗位由窩闊台係轉到拖雷係手中。為了把權力確保在拖雷係家族手中,蒙哥即位之後即將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全部委托給忽必烈掌管。次年,忽必烈又得到關中地區作封地。
但是,忽必烈所麵臨的漠南地區絕非遍地珠寶、富庶繁榮,而是一片橫遭兵燹破壞、苛政盤剝的焦土。蒙古軍進入中原之初,采取了赤裸裸的直接搶掠。窩闊台繼位之後,掠奪形式有所改變,他任用耶律楚材進行改革,其宗旨是以中原地區行之已久的賦稅辦法來代替舊的蒙古貴族殺掠式的和無限製的不時需索,以便保持在漢地的統治。1230年初行稅法,小見成效。但由於蒙古貴族的反對,耶律楚材的改革以失敗告終。到蒙哥即位前夕,“漢地不治”的情況更為嚴重,時人許衡認為,由於虐政的壓迫,人民困敝至極,眼看就要到聚而為亂的地步了。蒙哥登基伊始,頗有革除積弊之勢,但是由於一係列的征爭,這些改革措施很快就瓦解了。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人們為了逃避債務催逼,紛紛逃亡,使土地大量荒蕪。
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之後,麵對“漢地不治”的情況,一方麵進一步拉攏漢族人士,一方麵為積聚雄厚的物資、軍事基礎,斷然采取了招撫流亡、禁止妄殺、屯田積糧、整頓財政等一係列措施,並任用熟習漢法的朱金官僚、知識分子,初步扭轉了這種局麵。
忽必烈封地內的邢州(今河北邢台),金朝時8縣共有80292戶。在蒙古貴族入侵之後,到忽必烈受封之初,當地民戶已急遽下降到五七百戶。忽必烈決定以邢為試點,派脫兀脫、張耕、李簡等人去邢州。3人到邢州後,同心協力,洗滌蠹弊,革除貪暴,務在安民,不到一個月,戶口便增加了10倍。忽必烈對治邢的成效大有感觸,更加器重儒士,逐步委以重任。又派楊惟中、史天澤、趙璧等治理河南,使河南經濟得到了部分恢複。
當時在漠南漢地,由於典章未備,法製不立,貴族、官吏隨便殺人的現象經常發生。憲宗的斷事官牙剌瓦赤、不隻兒等,一天內竟判決28人死刑。為了安定民心,忽必烈屢次禁止諸將妄殺無辜,軍士有違令的,殺以示眾,致使諸軍凜然,幾乎沒有敢違犯命令的。對擄獲的戰俘,不殺也不擄為奴,而是主張釋放。
另外,為了籌備進攻南宋的軍糧、軍費,忽必烈還十分注意屯田。1252年,忽必烈建議在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縣)等地屯田,並在鄧州設立屯田萬戶府,屯田範圍西起襄、鄧,東連清口、桃源,敵至則戰,敵退則耕。次年,又在鳳翔(今陝西鳳翔)屯田,以鹽換糧,供應軍餉。同年,在京兆(西安)設立交鈔提舉司,印發紙鈔。這樣,忽必烈逐漸控製了當時蒙古政權在中原漢地的很大一部分財權。
忽必烈自掌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之後所實行的一係列措施,使中原地區得到了初步的治理,人戶逐漸增加,經濟慢慢地恢複起來,為忽必烈奪取政權奠定了經濟基礎。
忽必烈采用漢法治理漢地必然地損害了蒙古遊牧貴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他在中原威望的日增,在治理陝西、河南過程中大量財力、物力的積聚,又形成了對蒙哥汗權的威脅。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哥借口忽必烈剛打完仗,又患有腳病,讓他留在家中休息,改以塔察兒為左翼軍統帥,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不久,蒙哥又突然決定親征南宋,忽必烈岌岌可危。當時的情況下,忽必烈身為藩王,調動軍馬及糧餉的權力都在大汗手裏,因而斷難與蒙哥一決雄雌。不得已,忽必烈聽從了姚樞的建議,反把妻子、兒女送到汗廷作人質,表示並無異誌。當年十一月,忽必烈又親自謁見蒙哥,兄弟相見之下,蒙哥尷尬萬分,終於消除疑慮,動了手足之情,不讓忽必烈再說什麼而表示諒解。蒙哥下令停止鉤考,而忽必烈也撤消了設在邢州、陝西、河南的機構,調回了自己派出的官員。這樣,忽必烈以謙恭忍讓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場不測之禍。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控製中原漢地的雄心。後來,蒙哥因塔察兒軍事失利,又命忽必烈重率左路軍征宋。在征宋的過程中,忽必烈又重新把東路軍的大權控製在自己的手中。
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七月,蒙哥在攻宋戰爭中身負重傷,死於合州(今四川合州)釣魚山下。留在漠北和林的忽必烈的弟弟、備受蒙哥信任的阿裏不哥在蒙哥諸子和親信大臣的支持下急忙策劃繼承汗位。
二、武力奪位兵戎滅宋
憲宗蒙哥是在南下伐宋的戰爭中死於合州城下的,因此,他沒有像太祖鐵木真、太宗窩闊台那樣在生前對嗣位問題做出安排。這就在蒙古王室內部引起了關於汗位歸屬的激烈爭吵。忽必烈有資格接替大汗的地位,但其皇弟阿裏不哥和憲宗蒙哥的兒子們也可以繼承汗位。這樣,爭奪汗位的鬥爭不可避免地在拖雷係諸王間發生了。
憲宗蒙哥南征時,阿裏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大兀魯思,管理留守軍隊及諸斡兒朵,在政治上處於十分優越的地位。另外,皇後忽都台以及蒙哥諸子都擁護阿裏不哥,這就增加了阿裏不哥政治上的聲勢。在軍事上,他擁有留守和林的軍隊,隨從憲宗南征的軍隊也有一部分歸附了他。蒙哥去世後,大軍在攻宋前線,阿裏不哥先發製人,派阿蘭答兒發兵於漠北諸部,派脫裏赤括兵於漠南諸州。阿蘭答兒乘機調兵,進至離開平100餘裏的地方。開平一帶是忽必烈經營多年的根據地,阿裏不哥的軍事行動給忽必烈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蒙哥去世時,忽必烈正奉命南征。為爭奪王位,忽必烈認為應返回漠北。正好南宋賈似道派使講和,忽必烈當即同意,把大軍留在江北,自己率一支親軍先行。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到達開平,召集忽鄰勒塔。在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合丹、末哥等以及大臣再三勸進下,忽必烈終於在開平登上了汗位。緊接著,四月份,阿裏不哥在和林自稱奉遺詔,在另一些王的擁戴下繼承汗位。
至此,隻有用武力來解決汗位問題了。戰爭初期,雙方爭奪的中心區域是開平至燕京、秦、蜀、隴地區,從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底到中統元年六月,忽必烈取得了陝川的勝利,使阿裏不哥失去了西線的優勢。
中統二年秋,阿裏不哥偽裝率眾歸降,對忽必烈的先鋒移相哥發動了突然襲擊。移相哥因喪失警惕,被打得潰不成軍。阿裏不哥揮師南下,矛頭直指忽必烈的漠南駐地。忽必烈聞報大驚,急率軍返南。十一月,雙方大戰於昔木土腦兒,阿裏不哥大敗北遁,部將多歸降忽必烈。
阿裏不哥派到察合台的阿魯忽在這裏征集了大量牧畜、兵械、財貨,聞阿裏不哥敗訊,又背叛了他,把財富據為己有,並拒命殺了阿裏不哥的使臣。阿裏不哥盛怒之下發動了對阿魯忽的戰爭,大肆屠殺阿魯忽的無辜兵民,使許多將領為之心寒而紛紛離去。中統三年間,阿魯忽宣布倒向忽必烈。這時,忽必烈已得到了旭烈兀、別兒哥的支持。而阿裏不哥的支持者、諸王昔裏吉和玉龍答夫也相繼轉向忽必烈。阿裏不哥眾叛親離,至元元年(公元1246年)七月,不得已歸降了忽必烈。
至元元年八月,忽必烈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把中央政權機構設於此地。這一舉動一方麵是為了避開叛亂諸王的威脅,立足於人力、物力俱豐的中原地區,以駕馭幅員遼闊的大蒙古國;另一方麵,顯露了忽必烈在取得蒙古大汗地位之後,意欲滅掉南宋,一統天下的雄心壯誌。至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宣布將“大蒙古”國號改為“大元”,以一個新朝雄主的姿態登上了曆史舞台。
在即位的最初幾年裏,忽必烈致力於鞏固汗位,對南宋隻求維持現狀。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四月,他派郝經為國信使到南宋宣告自己即位的消息,並商談履行與賈似道達成的協議。但是,賈似道害怕郝經抵達朝廷會敗露其屈辱投降的議和條約,便把郝經拘留在真州(今江蘇儀征)。忽必烈得不到回音,便派使者尋找郝經,但沒有什麼結果。至元四年,忽必烈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做了長期備戰之後,便以宋廷拘囚郝經為借口,舉兵南下伐宋。
至元四年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獻策說:“攻宋方略,應當是先圖襄陽。如能得手,便可由漢水入長江,一舉掃平南宋。”忽必烈采納了他的建議。從至元五年起,忽必烈派阿術、劉整等進攻襄陽,至元九年正月,攻克襄陽。
元軍占領襄陽之後,就等於一腳踢開了南宋的大門,南宋王朝的滅亡無可挽回了。至元十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發布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統帥20萬大軍,水陸並進。伯顏分兵兩路:一路進犯淮西淮東,指向楊州;一路由他率領,沿漢水入長江,沿江南下,直趨臨安。十二月,伯顏等在青山磯渡江,取得了陽羅堡戰役的勝利,接著,先上溯攻占了漢是、鄂州,控製了中遊形勢,遂順江東下。至元十一年初,元軍節節推進。此時,南宋王朝內一片混亂。至元十一年七月,宋度宗已死,由4歲幼子趙顯繼位。十二月,鄂州失陷的消息傳來,朝野輿論大嘩。至元十二年正月,伯顏率軍進駐臨安東北的險地皋亭山,阿剌罕、董文炳也趕來會合。宋帝無可奈何,遣使上表投降。五月,宋帝被送到上都,忽必烈召見後,廢去帝號,封為瀛國公。
此後,宋裔益王趙顯、廣王趙昺在陸秀夫、張切傑、文天祥、陳宜中等人的扶助下,在東南沿海一帶又轉戰了數年,力圖恢複。但是,麵對強大的蒙古鐵騎,隻能一敗再敗。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被捕,在招降書上憤然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詩句。至元十六年二月,南宋的最後據點崖山被攻破,陸秀夫不甘受辱,抱著年僅9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全國統一於元。
三、承宗改製窮兵黷武
中統六年(公元1260年)四月,忽必烈登上了帝位,是為元世祖。元世祖對於國家內政的治理,主要指導思想是推行“漢法”。於是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滅南宋後,開始全麵在元王朝中實施。
首先,改元建號,立都漢地。蒙古族的曆史自成吉思汗起,取國號為大蒙古國,沒有年號,這種情況直到第四汗蒙哥。元世祖繼承汗位不久,於公元1260年五月,宣布建元“中統”,采用了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至元元年八月,阿裏不哥歸降後,忽必烈又改年號為“至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宣布改“大蒙古”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表示國家廣袤無疆。為了更好地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製,世祖放棄了大蒙古國的都城漠北和林,在漠南和中原設立了兩個都城,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五月,升開平府為上都,建立宗廟宮室,到至元九年改名為大都,其地位逐漸超過了上都,被定為元朝的都城。至於和林,則變成了地方機構宣慰司的治所。
其次,建立國家機構和嚴密的法律體係。從政治製度上看,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統一後立即踏上了對外征服的道路,實行的是軍政合一的體製,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官僚製度與法律體係。世祖即位後,即命劉秉忠、許衡考定前代典式,參照當時的實際情況,逐漸確定了國家機構和職官製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領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立樞密院,主管軍務;設立禦史台,職掌百官糾察。另設大宗正宗,仍置達魯花赤(斷事官),但漸漸隻管蒙古公事。在地方上,最高行政機構是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至元二十七年,元廷在全國範圍內調整行省建製,除中書省直轄山東、山西、河北外,全國分置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等10個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依次為路、府、州、縣4級。邊遠地區有“軍”的建製,品秩及置吏皆如下州。之後下令招人立法,參考中國曆代法律製定了“至元新格”,至元二十九年頒行。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最終製定了元律“大元通製。”
在建立國家機構和完善法律製度的同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世祖開始采取措施大力削弱諸王勳貴及漢人世侯的權力。因為到了世祖統治時期,領地諸王依然權勢熏灼,儼然成了割據一方的獨立王國。世祖本人正是憑借漢地藩國的軍事、經濟力量戰勝阿裏不哥而奪取汗位的,可以說他是宗藩坐大的首要受益者。因而,世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就更加深刻,繼位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運動。對於宗藩諸王的打擊首先是從名份上開始的。於中統二年下令把個別宗王的“玉寶”改為金印。不久,又製禦用玉璽“十紐”,以示君臣尊卑等差,並陸續分授諸王印章6等36位,其物料、分寸、金銀成色、印紐形狀各因諸王等級而異。在新印製中,凡獲印章王號者,稱“大大王”,未獲者,稱“小大王”。“大大王”享有係帶祗侯扈從的禮遇。通常每一支宗王支係,忽必烈隻封“大大王”一人,作為該位下的統轄者和元廷的代理人。6等宗王又分“一字王”、“二字王”,持一等金印獸紐者王號為漢字一字,故稱“一字王”,其他王等印章,王號為漢文二字,故名“二字王”。無論“大大王”,還是“一字王”,其封授均依據親親宗法原則及諸王對元廷的忠誠。凡效忠世祖,在擁立、征伐中功勳卓著者,即可授上等爵;反之,擁兵叛亂者一律奪印削爵。後來,又形成了“非親王不得加一字之封”的定製。通過收玉寶,改金印,論封功賜爵印、尊寵嫡係等辦法,忽必烈就打破了黃金家族平均共權的舊俗,建立了一個大汗至上的宗室金字塔式的秩序。至元七年,世祖設置了吉利吉思等5部的斷事官,更是直接代表元廷直轄阿裏不哥後王的領地。元成宗時因襲世祖先例,進一步強化了對宗藩事務的幹涉,嚴格禁止諸王擅行“教令”,獨立提調本藩事務。在軍隊方麵,世祖則通過定軍籍,建都府,解重兵,削奪了諸王草原領地的軍權。中統三年,為換取宗藩的支持,世祖曾允許諸王領有留居草原領地的蒙古軍戶。元政權穩固之後,世祖對諸王位下軍戶的政策遂轉強硬。至元八年規定:對領地上的蒙古軍戶,樞密院有權收係編入軍籍。漸漸地,諸王已無力構成對中央政權的軍事威脅了。
削奪領地司法權也是世祖削藩的一個重要內容。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元廷禁止諸王私自斷決民間獄案,杜絕諸王濫刑擾民。領地內的重要案件需監察官介入審理,即使是諸王位下的人命案往往也由元廷裁定。這樣,諸王領地的司法權也不複獨立存在了。同時,世祖又從稅收、領民關係、食邑官任命等方麵,削奪諸王在食邑的實力基礎。至元初年,元廷將數額增加一倍的五戶絲改由路總管征集,中書省關支。後五戶絲戶的倉銀逐步收歸朝廷。
世祖上述的一係列削藩措施,加之在削藩過程中借平叛之機先後肢解了幾個勢力雄厚的諸王領地,就逐漸使諸王食邑特權僅限於享用五戶絲和薦舉達魯花赤等方麵,諸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大大地減輕了。
漢人世侯是蒙古南下征討過程中所形成的割據勢力。蒙古統治者要在中原地區建立長久的統治,就不能不依靠中原地主階級的支持。成吉思汗時就較為注意網羅對自己有用的統治人才。木華黎時更注意爭取漢人地主武裝,凡納土歸降者,即命為當地長官,仿照金製授予諸如行省、領省、都元帥、副元帥以至州尹、縣令之類。而且按照漠北製度,所命之官均許世襲。漢人地主武裝頭目逐步掌握了蒙古統治區的地方政權,在管轄境內,既統兵,又管民,可以自己任命下屬官吏,征收賦稅,處理刑獄,而且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專製一方。其中勢力最大的有西京劉黑馬、真定史天澤、順天張柔、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璮等,各操重兵數萬,占地方圓二三千裏,儼然春秋時的諸侯,唐代的藩鎮,當時通常稱他們為“世侯”。這些“世侯”漸漸形成了與中央集權的離心力,構成了對元廷統治的嚴重威脅。中統三年二月初三,李澶乘世祖發動爭奪汗位的戰爭之機,發動了軍事叛亂,後被打敗。東平萬戶嚴忠範、真定萬戶史天澤沒有依例將被俘的李璮獻給忽必烈,而是擅自將其肢解梟首示眾。
李璮的叛亂雖然失敗了,但它卻加劇了蒙古貴族對漢人的疑懼心理。世祖借機迫使漢人世侯交出實權和軍權。史天澤首先帶頭交出兵權,以表示對世祖的忠誠,其他漢族世侯紛紛效仿;世祖則對史天澤等擅殺李璮之事置之不問。世祖又因勢利導,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解除除真定董氏之外地方軍閥的兵權;嚴格執行地方兵、民分治製度;廢除諸侯世襲,實行遷轉法;置萬戶府監戰,選宿衛士監督漢軍;實行易將製,使將不擅兵;取消漢人官僚的封邑。這些措施的實行,徹底削除了漢人世侯的勢力,使中央集權大大地牢固起來。
世祖確定了“以農桑為急務”的施政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采取一係列恢複與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首先,設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專管農業生產的機構。中統二年,設立勸農司,以姚樞為大司農,並向數州委派了勸農使。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設立大司農司,任命了一批巡行勸農使。同時,在大都、上都及各地設置了許多營田提舉司、屯田總管府、農政院、勸農管田司等行政機構,管理屯田與農桑事務。其次,限製牧場侵占農田,禁止牲畜損壞莊稼。再次,實行屯田。曆經長期的戰爭浩劫,由於人民大量逃亡,使不少地方人煙稀少,土地大量荒蕪,針對這種情況,忽必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鎮戍軍士開荒屯田和募民實邊屯田。元初屯田政策的實施,開墾了大量長期荒蕪的土地,減輕了人民負擔,對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四,加強、完善水利、農具和農業生產技術。為了盡快恢複農業生產,忽必烈對此十分重視。中央設有隸屬於大司農司的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中統四年,世祖又命禮部尚書月合乃大舉冶鐵,一年輸鐵103.7萬斤,鑄造農具達20多萬件,基本保證了農民對農具的需求。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世祖下詔將大司農司編定的《農桑輯要》頒行全國,後又出版了王楨的《農及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
世祖一係列勸農政策的實施,使遭受宋、遼、金、元200多年戰亂破壞的中原、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複和一定程度的發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也迅速提高,為元朝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祖承認和提倡以儒學為主體的漢族傳統文化。主要表現在:興辦學校、大量征用漢族儒生學者、保存頒刻典籍及製定蒙古新文字方麵。世祖於南宋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二月在其分地京兆內任命宿儒許衡為京兆提學,廣設學校。在即位後的第二年,世祖又下令設立諸路提舉學校。至元二十五年的統計表明,全國各地所建立的學校達24000餘所。至元四年四月,世祖在上都重建孔子廟,從而確立儒家思想在元朝的統治地位。
在大張旗鼓地推行漢法的同時,世祖為了取得蒙古貴族們的支持及受其部族與階級利益的影響,繼續保留了許多蒙古舊製,如采邑製、蓄奴製等。
蒙古貴族統一全國之後,為了始終保持其最高統治權力,維護他們的特殊利益,世祖還繼承和推廣了民族壓迫政策。民族分化政策是民族壓迫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世祖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4等;第一等是蒙古人,蒙古統治者稱之為“自家骨肉”;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欽察、唐兀、禿八、阿速、畏吾兒、回回、乃蠻等;第三等是漢人,又叫漢兒、乞塔、劄忽歹,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較早為蒙古征服的雲南、四川兩省人和高麗人也屬於這一等;第四等是南人,又叫蠻人、新附人,指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的各族人民。
世祖不僅頭腦中仍存在有舊的蒙古草原貴族的思想意識,保留了許多蒙古舊製,而且在其晚年窮兵黷武,肆意揮霍。從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年,世祖為宣威海外,連續5次派使去日本勸諭遣使來朝,均被鐮倉幕府堅決拒絕。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世祖怎肯罷休,至元十一年、至元十八年先後兩次大舉入侵日本,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在對安南(今越南一帶)關係中,世祖因安南國不肯投降,於至元二十年、二十四年先後兩次派兵入侵,但遭到了安南軍民的頑強抵抗而被迫退回。
至元三十一年春,世祖逝世,葬起輦穀。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第三百二十七章 成宗孛兒隻斤鐵穆耳
一、次子為儲母寵得位
元成宗,又稱完澤篤皇帝,名鐵穆耳。是世祖之孫。父皇太子真金,母徽仁裕聖皇後,弘吉烈氏。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生,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卒。終年43歲。公元1294~1307年在位。
鐵穆耳的父親真金,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次子。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而立之年的真金被立為皇太子,但他對忽必烈重用阿合馬等權臣不滿,與忽必烈有很深的隔閡。至元二十二年,因被誣陰謀奪位,真金憂鬱而死,這時鐵穆耳已長大成人,率兵平定乃顏餘黨的叛亂,鎮守北部邊境。真金之死,對年逾古稀的忽必烈打擊很大,使他在重新確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格外慎重,一拖就是8年。一直到1293年,忽必烈正式冊封孫子鐵穆耳為“皇太子”,授與他“皇太子寶璽”,並派寵臣玉昔帖木兒輔佐鐵穆耳,坐鎮北境。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各宗室諸王會集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議立新君。鐵穆耳得到使臣稟報,奔赴上都。此時,雖說祖父生前指定他為皇位繼承人,但如不經過參加忽勒台(諸王大會)的諸王、貴戚的推選,就不能繼位,而且大哥甘麻剌常年在漠北領兵,鎮守要塞,擁有較大的勢力,又是忽必烈長孫,繼承皇位也有充分理由。幾天後,不甘心帝位旁落的甘麻剌也匆忙趕到上都,並得到了一部分諸王、大臣的擁護。但他們的母親伯藍也怯赤(闊闊真)向著幼子鐵穆耳,決定擁立鐵穆耳。她取得了重臣玉昔帖木兒和伯顏的支持。
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由伯藍也怯赤主持忽勒台大會,選舉新皇。玉昔帖木兒對甘麻剌施加壓力,甘麻剌見勢,料定不是弟弟的對手,忙表白願為新皇效力,仍領兵鎮守漠北。與此同時,伯顏得到中書右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的支持,手執長劍,聲色俱厲地宣讀先王遺詔,力陳鐵穆耳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眾人膽顫心驚,不敢反對。四月十三日,在諸王、大臣的簇擁之下,鐵穆耳登上皇位,是為成宗。這時他30歲。
二、內承祖製外修友鄰
成宗是在權臣和母後的擁戴下登上皇位的。在用人方麵,他基本上保留了世祖晚年當政的原班人馬。世祖晚年起用的中書右丞相完澤和平章政事不忽木仍任原職,朝中之事,成宗一般采納他們二人的意見。輔佐登極的伯顏和玉昔帖木兒分別被授予太傅、太師之職,但不久二人相繼去世。
為了爭取蒙、漢儒臣的擁戴,成宗下詔崇拜孔子,在京城建起孔子廟學,選名儒雅士擔任學官。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起用深受儒學熏陶的哈剌哈孫擔任中書左丞相,大德七年,完澤去世,哈剌哈孫繼任為中書右丞相。
成宗在任用蒙、漢儒臣的同時,也學著祖父的樣子,用色目官員管理財政。上台後幾年政治相對穩定。
在對外問題上,成宗即位後下令停止對外用兵,恢複與周圍各國的睦鄰關係。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四月,成宗派禮部侍郎李衎等人詔諭安南,敦睦國交。大德三年,他又遣普陀山住持和尚寧一山乘商船出使日本,此後,元朝與安南、占城之間,使節往來不絕,中日雙方的民間貿易也比較活躍。成宗當政期間,元朝與緬甸的關係十分密切,大德元年,成宗冊封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甸國王,又在緬甸與雲南之間,開辟了驛路。
元朝前期,諸王叛亂一再發生,忽必烈雖成功地平定了阿裏不哥、乃顏等人的叛亂,但在西北邊境,察合台汗國的海都、篤哇等人長期與元朝中央政府為敵。
麵對叛軍咄咄逼人的攻勢,立即派叔父闊闊出、駙馬闊裏吉思等人駐防西北,抵禦叛軍,雙方一再發生戰爭,互有勝負。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篤哇的扶持下,海都的兒子察八兒繼承了察合台汗國的汗位。在元朝軍隊的重創之下,篤哇、察八兒與中央政府和解。大德七年秋天,篤哇、察八兒派使臣抵達元廷,請求雙方罷兵,“通一家之好”。成宗接受了他們的請和要求,下令在元廷與篤哇、察八兒轄區之間設立驛站,以便利雙方使臣往來。成宗與西北諸王的和解,結束了長達40多年的皇室內爭,重振了中央君主在西方諸汗國中的宗主地位。成宗還遣使臣與篤哇派出的使臣一同前往波斯,向新即位的伊利汗完者都(合兒班答)通告雙方恢複和平的消息。大德九年五月,完者都將這一事件鄭重地函告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和英吉利國王愛德華一世。
三、不事朝政好大喜功
按照蒙古傳統慣例,新皇即位以後,都要對諸王、公主、駙馬、勳臣大加賞賜,而成宗為了爭取蒙古貴族和大臣們的擁護,不惜傾國家財力,濫行賞賜,由此引起了經濟紊亂的嚴重後果。
成宗做皇帝之前長年帶兵在外,不諳朝政。做了皇帝後,抱定坐吃現成飯的想法,對於許多國家大事不管不問。他做了5年多皇帝,還不知道六部官員是何人。皇帝既然如此,臣僚們可想而知。朝中官員大都以皇帝為表率,為事首先考慮有無慣例在前,寧少一事,不多一事,明哲保身。
然而,成宗到了晚年一反常態,變得好大喜功起來。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他派荊湖占城行省左丞劉深統帥湖廣等省兩萬官兵,征討八百媳婦(今緬甸撣邦與泰國清邁一帶,泰語名“攬那”,傳說其國王有800名妻子,各領一寨,故得名),劉深未及交戰,軍隊已因疾疫等損失大半,隻好強征暴斂,向黔西土司蛇節和雲南土司宋隆濟要銀錢人馬助軍,引發了反抗。折騰了兩年多,才把宋隆濟和蛇節的起義鎮壓下去。成宗一意孤行,空耗了大量人力財力,出征官兵生還者寥寥無幾,毫無戰功可言。
成宗隻有一個兒子,名叫德壽。成宗將他立為皇太子。誰知德壽命短,先於其父死去,成宗沒有再指定繼承人。到了晚年,成宗身患重病,不理朝政,皇後卜魯罕和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分別掌握了朝廷大權,以他們二人為中心,形成兩個互相對立的集團。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正月,做了14年皇帝的成宗病死。葬起輦穀。諡號“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
第三百二十八章 武宗孛兒隻斤海山
一、刀光劍影實力致位
元武宗,又稱曲律皇帝,名海山。是成宗之兄答剌麻八剌之長子,母興聖皇太後,弘吉剌氏。元至元十八年生,至大四年卒。公元1307~1311年在位。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由於原來鎮守漠北的寧遠王闊闊出備邊鬆懈,元成宗就命其侄子海山去闊闊出軍中代領其職。大德八年十月,海山被冊封為懷寧王,佩帶金印,食封瑞州65000戶。顯赫的軍功和精良的部眾,為海山爭奪帝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德十一年正月,成宗鐵穆耳駕崩於病榻之上。依元朝舊製,在皇位空虛之際暫由中宮卜魯罕皇後攝政,由她負責召集宗親大臣舉行庫裏爾台大會另選新君。卜魯罕和左丞相阿忽台等準備擁立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難答。但是,世祖生前有日後帝位必須傳給真金太子之後的成約,依此應是成宗長兄甘麻剌的長子也孫帖木兒(後為泰定帝)。成宗的訃告傳至懷孟,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的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其母答己也以奔喪的名義回到京城,準備奪取帝位。
海山在漠北,距大都路遠,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先到大都,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難答等人,以“亂祖宗家法”的罪名,將其全部殺死。諸王闊闊出、牙忽都等勸愛育黎拔力八達即皇帝位,但他考慮到其兄海山擁有重兵且能征善戰,不敢造次,於是先以監國的名義掌握政權,與哈剌哈孫一起日夜居守禁中防備事變。另派使者奉玉璽北迎海山。
大德十一年三月,海山率3萬精兵到達和林(今額爾德尼召南),得悉愛育黎拔力八達政變成功,他便召集諸王駙馬等商議南下奪取帝位。他於五月到達上都。母子三人相會一處,大會諸王。廢成宗皇後卜魯罕,貶謫東安州,後又賜死。同時還收捕了阿難答的同夥宗王明裏鐵木兒,也押至上都賜死。
二、諸行無常酒色身亡
海山在占星者指定的日子舉行了即位大典,是為武宗。之後,在大安閣朝會諸王、文武百官,宣布大赦天下。他還下令:存恤征戍之士及供給繁重州郡的役卒,免除大都、上都、隆興3年差稅。雲南、八番、田楊等地免除1年差稅。逃移複業者,免3年。受災地區停止征收山場湖泊稅,聽任貧民就地采取。軍馬經過州縣,不得擾鬧百姓。允許民間冶鐵。勉勵興辦學校,免除儒戶的差役。存問鰥寡孤獨。
武宗即位之後,大量任用自己的親信執掌要樞,將舊朝文武一概更換。乞台普濟是海山的親信。海山自幼就和這位老家人混得很熟,他率兵抵禦海都時,乞台普濟為其隨身扈從。海山取得帝位後,乞台普濟平步青雲,榮任中書平章政事,後竟升致尚書右丞相,加銜太傅,不久被封為安吉王。
武宗即位初年,很想因循漢製,重儒尊道。所以即位不久,他就遣使前往闕裏,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而且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對全國遵行儒教者予以優赦。中書右丞孛羅帖木兒用蒙古文譯《孝經》,進呈武宗覽閱,得到嘉獎。武宗命令中書省刻板模印,遍賜諸王大臣。因武宗尊崇聖教,宮廷內外,一時間習經成風。
當時西方僧人勢力在朝中炙手可熱,氣焰囂張。武宗建興聖宮,常請僧侶們入內禱佛祈福。他還派軍士1500人以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佛寺。並令皇太子親自主持在大都城南建造佛寺。他還命令喇嘛翻譯佛經。西僧無所顧忌,蠹害百姓,成為當時的一大禍害。
武宗喜怒無常,有時能寬大為懷,有時則酷暴殘忍。他的奢侈、揮霍更超過成宗。即位之初,他大賞諸王、宗族,搞得兩都府庫儲備空虛,入不敷出。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正月,江南有紹興、台州、慶元、廣德、建康、鎮江6路發生大饑荒,政府財政更為困難。再加上武宗大興土木,建城修寺,營造私第,財政危機再度出現。
武宗寵幸的妃子眾多,很晚才冊立皇後。至大三年正月,始封弘吉剌氏真哥為後。真哥的從妹速哥失裏也被封為皇後。
由於沉耽淫樂,酗酒過度,武宗身染重病,至大四年正月元旦,百官入殿朝賀,等候半天,宮監傳話說皇帝身體不適,免行大禮,朝臣隻得退班。過了7天,武宗崩於玉德殿。他在位不足5年(公元1307~1311年),享年31歲。葬起輦穀。五月,文武百官也先帖木兒等上尊諡為“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語稱“曲律可汗”。
第三百二十九章 仁宗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一、擁立有功詔封皇儲
元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祖父叫真金,父親叫答剌麻八剌。他生於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三月。愛育黎拔力八達7歲那年,父親突然去世。兩年後,叔叔鐵穆耳做了皇帝。他9歲那年,祖母闊闊真廣求賢才,多方物色,最後選定漢族儒學名士李孟做他的老師。在李孟的耐心指點下,愛育黎拔力八達埋頭讀書,受到儒學很深的熏陶。10年以後,鐵穆耳身患重病,不理朝政,皇後卜魯罕獨攬大權,她見愛育黎拔力八達學有所成,鋒芒初露,擔心有朝一日會篡奪皇位,於是在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十月,下令愛育黎拔力八達跟隨生母答己離開宮廷,遷居懷州(今河南沁陽),一住就是3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