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精子的聖戰
1973年的9月,我呱呱墜地,我媽說從她肚子疼到我出生,總共折騰了三天三夜,說我不是個省油的燈。
那一年,爺爺去世,麵對死亡,全家人悲痛欲絕。轉眼間,我出生了,一個八斤多水嫩粉白的大胖丫頭,麵對生命,全家人又歡天喜地。人類總是這樣,其實他們不知道,生命從最開始的一刻,便充滿了爭鬥、攻擊和傷痛。
男人每次□□之後射出來的那幾毫升乳白色黏稠液體中,多是前列腺分泌的營養水潤成分,真正在“弄出人命”這場戰役中衝鋒陷陣的是在睾丸產生、在附睾中加工成熟,最後通過輸精管到達“人間大炮”,隻待主人身心愉悅達到極點再也無法掌控興奮的閥門時轟然出動的精子。
精子數目繁多,豈止百萬雄師過大江,一次射出的幾毫升精液中至少有幾千萬到上億個精子。射出的大部分精子隻是墊背的,射精後很快從□□流出體外,廢了。雖然理論上隻要有一個精子和卵子結合就能夠完成生育,看似根本沒必要製造這麼多精子,但在整個動物界,很多精子天生就是要被犧牲掉的,沒有這個數量級根本無法讓雌性受孕。
極少的一部分精銳部隊在射精後的第一時間進入宮頸管,開始了從宮頸到子宮,最後抵達輸卵管的漫漫長征路。精子從□□到達子宮腔和輸卵管的過程並不是悶著頭隻管朝前跑,除了比到底誰跑得快、跑得遠,誰能最後跑到卵子身邊並且鑽入她體內,還有一個重要蛻變要在途中進行:精子頭部的頂體表麵糖蛋白必須經過女性生殖道分泌物中的α和β澱粉酶的處理,才能發生膜結構中膽固醇和磷脂比率和膜電位的變化,從而降低頂體膜的穩定性。完成“獲能”是受精的基本條件,這個過程大概需要7個小時,這和很多“心靈雞湯”中描述的場景何其相似——不能為了達到終點錯過一路風景,精子必須在途中“獲能”,否則即使一路狂奔第一個到達卵子的身邊,照樣是個“無能”的主兒。
輸卵管是一根柔軟狹長的管道,左右各一根,就像小姑娘頭上的兩隻小辮子,一端連在子宮角部,另一端呈遊離狀態,辮梢部位像一把張開的小傘,末端又似無數細小柔軟的手指,恍如大堡礁中各式順水擺動的珊瑚蟲觸角,保證下方的卵巢一有卵子排出,就能在第一時間撿拾並且運送到輸卵管內部。輸卵管有814厘米長,像一條蚯蚓,中間一段略微膨大,叫作壺腹部,管徑有68毫米,是精子和卵子相遇、結合並在短期內完成分裂分化的“洞房”。
洞房之中,精子的新娘、圓滾滾胖乎乎的卵子姑娘可能已經含羞帶怯等待一段時間了。但是,和塵世間的女人不同,卵子姑娘的原則性極強,最多等24小時,誰要是放她鴿子,她絕對是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卵子隻有一個目的:等待與生命力最旺盛、攜帶基因最為優良的精子結合,順利成長為生命力強悍的個體,將傳宗接代和物種進化這件事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