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山豬進行曲(2 / 3)

“哦,這地方過去還有兩座大廟?”田聲濤覺得建有廟宇的地方應該是塊不錯的風水寶地。

“可白岩寺屬於卯水縣地盤,在河對岸,我們不妨到河邊去看看。”李無言胸有成竹,他說河邊的風景可好了,惹得大家很是向往。

就這樣,眾人又到了兩岔河口。舉目而望,但見兩河交彙,懸崖高聳,隻是不見了那紅白兩寺的影子。田聲濤似乎覺得美中不足,有點失望,心裏卻想,要是那兩寺還在,遙遙相對,豈不是一道絕好的風景?

於是來到了渡口,但見那擺渡翁望著大家,神秘地笑著,甚是欷歔。見李無言走過來,便問道:

“你們想過河嗎?是不是又想恢複那兩座大廟了?”

“不是呢。”李無言笑著說,“比修廟的意義更大。”

“那……你們不想過河去?”擺渡翁也笑問一聲。

“這麼多人你送過去要多久啊?”田聲濤輕聲地問道。擺渡翁說,一船十五人,你自己算吧。田聲濤就笑了,說:“您老在這裏擺渡,可悠閑啊。”擺渡翁說:“可不是嘛,就是太寂寞了點。”田聲濤說:“要是河上架了橋,你不是要失業了嗎?”擺渡翁說:“這怕什麼,反正我也老了,也該休息了。”真是個樂觀的人啊。

田聲濤這就上了船,李無言也跟了上去,大家於是陸陸續續都上了船。擺渡翁又問道:“你們是想搞什麼工程吧?”田聲濤說:“你是怎麼知道的?”擺渡翁說:“前幾天卯水縣的領導也來過,說這地方風水好,也和我攀談了幾句。”

“哦。”田聲濤很感興趣,又問他:“那你們都攀談了些什麼呢?”擺渡翁說:“他們比你們還神秘呢,總是賣關子,不肯兜底。”

一船人都哈哈大笑。上了岸,田聲濤走在前,李無言跟在後,又開始給書記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沿石級上山,走走停停,來到半山腰,大家朝東望去,但見紅岩寺良田千傾,一平如砥,方看出此地的好來。

“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田聲濤不覺感歎了一聲。隨後又說:“大家還有什麼可說的?這地方怎麼樣啊?”

大家都說好地方,比土壩強多了。

會也不必再開了,田聲濤當即要求李無言、夏自溪、苟東方幾個繼續跟蹤彙報,一定要想辦法請專家組到現場來實地查看。李無言幾個領命。

這時山風吹拂,一陣涼爽,眾人心曠神怡,愜意異常。

下得山來,擺渡翁笑問:“看你們一個個高興的樣子,就像喝了迷魂湯,一定有什麼好消息吧?”田聲濤故意道:“怎見得呢?”擺渡翁說:“那日卯水縣的領導也上去看了,下來時一個個哭喪著臉,好像誰借了他米還了他糠一樣。”田聲濤哈哈大笑:“看來您老也會察言觀色啊。”

眾人一路笑著上了船,也不透露一點機密。擺渡翁隻是搖頭,說你們比他們更神秘呢,隻好把他們一行送過了河岸。

自然,這一消息卯水縣很快知道了,他們立即跑到了北京,找有關專家和領導彙報去了。

李無言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向田聲濤彙報。田聲濤說:“既然卯水縣不按規則出牌,想下山來摘桃子,我們也不能坐視不管。”又說:“無言啊,你和自溪、東方三個,不論想什麼辦法,也要把車站爭回來。”幾人說,我們這就按書記的指示辦,決定立即跑省裏和北京,雙管齊下。

第二天,李無言、夏自溪、苟東方三個就趕到北京去了,他們找了有關單位的領導和專家,詳細彙報了要求在儺城紅岩寺設站的想法和要求。領導和專家們都隻是笑,說馬上就會派專家實地勘察的,到時候再說吧。於是他們又跑到鐵H院去彙報,專家似乎也傾向於在儺城這邊設站,但話也說得模棱兩可的,得不到一個準信。

半個月後,鐵道部負責前期工作的樊長林副司長帶著專家組前來實地勘探了。李無言、夏自溪、苟東方三個全程陪同,他們分別上了三輛接待車。李無言陪樊副司長坐在最前麵一輛。當他們從巴郡經過豐縣境地的時候,一頭山豬忽然從路坎上躥了出來,後麵幾條獵狗汪汪地追趕著,都風馳電掣般地竄到對麵山上去了。車子便忽地來了個急刹車,後麵的幾輛車也忽地來了個急刹車,都隻差追尾了。好險!樊副司長驚魂未定,忙問李無言:“這都是些什麼東西呀?這麼野。”李無言笑說:“是山豬,能不野嗎?這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啊。”樊長林很是不解,忙問:“既然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怎麼還有人敢打呀?”李無言又道:“這一點也不奇怪,自從封山育林後,這山豬實在太多了,它們四處流動作案,毀壞莊稼,老百姓苦不堪言,於是請求政府,每年都要打一兩次的。”

“哦!”樊長林這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隨即又笑笑地說:“聽說這山豬肉好吃,我也吃過兩回,但都是凍過的,不新鮮。不知新鮮的山豬肉到底啥味道?”他也學四川話,說了個“啥”字。

李無言也不做聲,但心裏已經明白了幾分,樊副司長是想吃新鮮的山豬肉呢。他的女婿汪小豆正是個打山豬的高手,所以他就想讓女婿搞一頭活山豬,到時候送給這個說話能算數的領導。

於是,送走他們一行後,李無言就把女婿叫到了家裏,對他說:“小豆啊,我現在交給你一項重要任務,你一定要想辦法給我漂漂亮亮地完成。”

見嶽父大人一本正經的樣子,汪小豆好笑:“爸,有什麼事,還弄得這麼神神秘秘的啊?”

“這是決定火車站歸屬的大問題,能不神秘一點嗎?”李無言一臉的嚴肅,“這消息你千萬不要聲張,你可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