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一枚倒讀的印章(1 / 3)

五月的北京是和煦的,夏天的腳步臨近了。經多方打聽,李無言一行得知巴儺巫鐵路進入鐵道部發展計劃司需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是技術問題,擔心這一帶地理地質複雜,需要從技術層麵上進行研究;二是規模問題,因為這次調整,國家發改委隻同意新增裏程2萬公裏,也就是說,到“十一五”末全國達到12.6萬公裏,而全國要求修建的鐵路總量已達到了17萬公裏,所以在操作層麵上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三是這條鐵路事關兩省一市,還需要進一步協調統一。因為渝市隻同意作“巴儺”連接線上報,而W省則堅持“巴儺巫”和“安張巫”同時上報。李無言感到時間緊迫,形勢嚴峻,絲毫不敢怠慢,於是和謝飛煙一起,又製訂了一個周密的計劃:一方麵千方百計形成爭取合力,盡快消除雜音;另一方麵想方設法做好規劃研究,消除發展計劃司的顧慮。

謝飛煙親自出馬,帶領歐陽山、李無言、夏自溪、苟東方、易水寒等一行來到了鄂州,會見鄂州州委書記和州長。向他們介紹5月23日至26日Y省發改委向國家發改委、鐵道部就巴儺巫鐵路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並列入國家“十一五”路網規劃專題彙報的情況,還通報了目前所麵臨的嚴峻形勢:一是這次規劃調整大約隻新增裏程2萬公裏,而全國各地申報並符合條件的已達5萬公裏;二是需要三省市的高度重視和聯合爭取;三是時間十分緊迫,鐵道部於6月上旬將最後確定新進項目。所以他們建議,三省市盡快召開聯席會議,統一認識,加大爭取合力。鄂州州委書記和州長當即表示將全力支持,立即上報,爭取突破。接著,謝飛煙一行又趕往巴郡,也如此這般地遊說了一番,巴郡市委書記隨後親自向渝市市委、市政府彙報,要求支持巴儺巫鐵路。

趕回儺城,謝飛煙再一次主持召開會議,要求迅速起草召開聯席會議的請示報告。5月28日,李無言、夏自溪、苟東方立即趕到省城,給常務副省長陸和平彙報,陸副省長立即在報告上批示:請省發改委協調促成。省發改委於是積極與兩省市發改委協調銜接,發函邀請。5月30日,謝飛煙又親自部署召開聯席會議的相關事宜。

剛剛從省城趕回來的李無言等人,在書記歐陽山的帶領下再次跨省過界,與卯水縣縣委書記、縣長、人大主任等一行來到豐縣,共同商議推進爭取工作,並就召開聯席會議、兩地積極爭取W省政府支持巴儺巫鐵路達成了共識。當晚,卯水縣幾位領導又連夜趕到鄂州向州領導作了彙報,並於6月3日將《鄂州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將巴郡至儺城(巫都)鐵路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並列入國家“十一五”路網規劃的請示》上報W省政府。“爭鐵”工作出現了全麵啟動的大好局麵。

然而,真正的難關還在北京。這時候,北京方麵傳來了更為確切的消息,說鐵道部經規院已正式將巴儺巫鐵路納入了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準備6月13日與發展計劃司共同研究上報方案。這一消息,無疑給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同時又給大家帶來了一次新的機遇和挑戰。情報網於是迅速啟動,他們得知鐵道部發展計劃司耿司長是大畫家石千山的女婿,而石千山正是楚巴人。

這一消息無疑給李無言以巨大振奮,他立即向市委書記歐陽山彙報,又向行署專員謝飛煙彙報。謝飛煙說:“這個沒有問題,我們地委宣傳部葉荷蓮部長跟石千山是老鄉,在石老家鄉當過書記,與石老關係非同一般。我們後天就上北京。”

自然,李無言也知道關於地委宣傳部葉荷蓮部長與大畫家石千山之間的一些小道消息。據說,葉部長當苗陽縣縣委書記的時候,也是因為大搞旅遊開發才使小縣城成為了世界級的旅遊勝地。隻因文化曆史底蘊深厚,再加上石千山國畫大師的出現,使得小縣一夜之間成為一座文化古城、名城。這一功勞,與葉荷蓮和石千山都不無關係。但也有人私下裏傳言,說他二人關係曖昧,有可能是情人關係。當然,這些小道消息純屬道聽途說,抑或杜撰,不足為信,但也不能全然不信。畢竟別人說得有鼻子有眼的,不像空穴來風。比如說苗陽縣沿河街道的那塊商業旺地,緊靠石千山家的老宅,開發商要出高價購買,可是葉荷蓮無論如何也不同意,最後賣給了石千山,卻少賣了1000萬。而石千山修的那個文化園子--墨齋,據說有1/3門麵是葉荷蓮的。是真是假,不得證實。李無言當紀委書記的時候就知道此事,這話是從地區紀委傳出來的,據說有人舉報了,最後因查無實據而不了了之。

真正讓人大開眼界的謠傳,其實不是關於這個叫墨齋的文化園子,而是關於石千山作畫的離奇風格。相傳石千山作畫與常人不同,他崇尚行為藝術,喜歡用身體作畫。他贈送給葉荷蓮的那副《荷蓮圖》可謂行為藝術的代表作品。那墨齋李無言曾去過,最經典的自然是那個基本不讓人進入的畫齋。畫齋裏有一墨池,池邊有一巨硯,據說是國硯之最,高二點五米,寬一米,是方端硯,準備申報吉尼斯記錄的。而墨池裏的墨,全是墨童們磨出來的,據說墨童磨出來的墨才有靈性和靈氣。所以那墨池上的墨跡,一點一點地滴入池中後,又黑釉一般飄浮在池水裏,糅染如絲如雲。據說,石千山作那畫的時候是夏天,在那個叫墨齋的園子裏,他與葉荷蓮巫山雲雨後,忽然興起,說道:“吾靈感來也。”就鋪開宣紙,跳進墨池,攪動漣漪,然後爬上來,一屁股坐在宣紙上,兩扇荷葉就出來了。而中間的塵根一點,仿佛一蓮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隨之勾勒幾筆,荷梗便躍然紙上。又廖廖數筆,點上粉紅,一朵荷花又隱約可見。整個畫麵,便畫龍點睛一般,頓時鮮活起來。而石千山作完畫,把狼毫一扔,又道:“點墨之間見風骨。”葉荷蓮見畫麵隱隱約約的,仿佛隻有幾團濃淡的墨跡,就說:“這畫也太抽象了吧?”石千山哈哈大笑,說:“這畫取的是意境,因為中國畫最大的特點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於是拿出印章,哈上一口氣,便蓋了一方大印:千山石刻。可左看右看,覺得仍不夠到位,隨即又親自出刀,雕了一枚新印,曰:石戀荷葉。戀也即蓮之諧音也。這個同時也可以倒轉來讀,即為:葉荷戀(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