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流雲齋”大廳之後,周誌航一眼便發現了赫然擺放在正中央那張紅檀木八仙桌上的一個大瓶,那瓶子乍一看古韻氣息濃厚,真像是一件年代久遠曆經滄桑的老古董,見之令周誌航不由得暗自驚呼了一聲。
像他這種酷愛古玩收藏的人,一旦見到一件精品,就自然而然地感到驚喜了,那一刻他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賞心悅目的感覺。
此刻映入他眼裏的可不是普通的藏品,而是元青花,但凡人提到元青花就會下意識地聯想到“價值連城”這個成語吧,此種瓷器可是稀世之寶,極其珍貴的,一般的收藏家要想親自見識它的不俗風貌那得上鳳毛麟角的幾個博物館,這樣才可能有機會一睹其廬山真麵目。
少刻,周誌航晃了晃神,並慢慢地走上幾步,近距離地察看那隻古瓶,隻見瓶子是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儼然是梅瓶。
所謂的“梅瓶”,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製,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由此可知,眼下的那個元青花梅瓶想必是大有來曆的了。
周誌航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那一個青花梅瓶,那梅瓶折沿,細頸,肩部豐盈,肩以下漸斂,圈足,其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雙弦線把紋樣分成五層,肩部繪卷草紋和下垂雲肩紋,雲肩內繪纏枝菊紋,雲肩紋間飾卷草紋,而腹部描繪的雲龍紋,脛(jìng音徑)部繪卷草紋和仰蓮瓣紋。
縱觀此瓶,造型秀美,做工細膩,雲龍紋描繪得形象鮮明,看其模樣應當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裝飾借鑒了一些元代絲織品圖案,大量使用的垂雲紋和如意雲頭紋便是由披肩演變而成。
周誌航越看越是驚訝,通過肉眼初步辨別,從那個梅瓶上他居然找不出絲毫不符的地方來。
“都是對的,很符合元青花的特征,那難道那個rb人拿來的這個東西是真的了?!”
暗中,周誌航頗為疑惑,因為這之前當從“流雲齋”的店家陳雲口中得知自己趕來一睹為快的元青花是出自rb人某向井先生之手時,他心裏就充滿懷疑之情了,可能是“恨”屋及烏的原因,他一向對rb人的印象不好,哪還會信任他們。
然而,結果卻似乎與他的意願背道而馳了,乍看之下那個瓶子是真品元青花無疑,如此一來,他從剛剛看見古玩寶物後刹時間不自禁的歡喜之中一下子便跌入了失望的情緒深淵裏,心下裏總有種不爽的感覺。
說他那是嫉妒也好,是對rb人不認同的憤青情節的表露也罷,反正他一開始就很不希望rb人來玩中國的古董,而且手中拿的是國寶級別的重器。
“喲,小周,你怎麼也過來了?!”
驀地裏,正坐在那桌前觀賞那個元青花瓷瓶的老憨留意到了走近身來的周誌航,他便忙笑咧咧地衝著周誌航低聲打招呼道。
“嗯。”周誌航輕微地點了一下頭應聲道,他這下神色鄭重目光凝聚,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