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然生命的最後使命(1 / 3)

第一章自然生命的最後使命

2003年4月1日,亞洲歌影巨星張國榮因抑鬱症病發,從香港文華酒店的二十四樓一躍而下。在他四十六年光輝燦爛的自然生命的最後,為人們敲響了『正視抑鬱症』的警鍾。

人生在世,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得到一個知心伴侶,夫複何求?想起任姐(任劍輝)將大部分的生命貢獻給藝術界,那份認真與尊重,是我們後輩所敬仰的。這樣生榮死哀,可謂後無來者。——1989年

張國榮對藝術與生命的認識

人生在世,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得到一個知心伴侶,夫複何求?想起任姐(任劍輝)將大部分的生命貢獻給藝術界,那份認真與尊重,是我們後輩所敬仰的。這樣生榮死哀,可謂後無來者。

2003年的4月1日,是張國榮的所有朋友和歌迷、影迷希望抹去的日子。他的離世方式,為他飽受爭議的一生又帶來了最後的、新的聲討。同為香港藝人的曾誌偉得知消息後,難過得想推掉數天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主持工作,因為“不能接受他的離去,他已經這麼完美了,難道還不夠好?他讓我們都迷失了”!大多不明真相的人,則紛紛譴責:“怎麼能輕生?”“他的自殺會給歌迷和影迷帶來多麼大的負麵影響啊!”

但是,好友們在得知他離世的消息後卻一再自責。曾視他為“娛樂圈中唯一的朋友”的梅豔芳泣不成聲,自責早就知道他患病,卻沒有主動去關心他,聽他傾訴心中苦惱;被傳媒稱為“姐姐”的林青霞也自責,表示自己曾聽說過內地有位中醫有偏方可以醫治此病,卻沒有積極去幫他;還有更多朋友都說,因為聽說他身體不好,原想等他病好後再去探訪,誰知再也沒有機會了。

張國榮生前一年,健康狀況已備受關注,但真實情況一直眾說紛紜。直到遺書內容公布,大家才終於確定,並第一次如此正麵又猝不及防地迎擊這個病症——抑鬱症。

什麼是抑鬱症?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精神疾病。由於標準和基數有差異,抑鬱症的患病率在不同國家中不盡相同。有調查顯示,中國的患病率約為6%,而日本的患病率則高達20%。在世界範圍內,抑鬱症的發病年齡正在提早,而發病率也正在增加。

更可怕的是,抑鬱症因其高患病率,高複發率和高致死率等特點,被稱為“第一心理殺手”。

究竟張國榮為何患有抑鬱症,眾說紛紜,從“拍《異度空間》入戲太深”“中了降頭”到“為情所困”等,各個都說得煞有介事。

2012年11月,張國榮的大姐張綠萍接受電台采訪,首次談到這個最令她疼愛的幺弟的病情。張國榮的心理醫生曾寫了一封四頁紙的信給她,向她解釋,抑鬱症在醫學上分兩類,一類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由現實生活中的負麵事件而引起,產後抑鬱症即屬此類。而另一種,則是純粹的生理原因,是由於腦內化學物質不平衡而引起的。簡單來說,就是大腦中分泌“抑製抑鬱”的物質不足,因此“抑鬱”無法得到自身抑製,屬大腦的物理病變,是患者本身無法控製、必須要靠藥物來治療的。

很不幸,張國榮的抑鬱症是第二類。

媒體猜測他壓力太大、人戲不分。其實,張國榮的專業程度有口皆碑,在演藝圈中更是出了名的容易“出戲”。在拍攝《紅色戀人》《霸王別姬》這類悲劇題材作品時,他總是片場中的開心果,拍攝期間有說有笑,總是能適時緩解人們在片場中壓抑的情緒。他還時常主動教授同組藝人如何將角色人物和演員自己分開;對於最後一部被形容為“中了降頭”的電影《異度空間》,他表示:“這部電影的角色比較沉重,但是我是專業演員,懂得怎樣保護自己不受角色幹擾。”

造謠他“為情所困”,更是無稽之談。直言直語的張國榮在各類訪談節目中,從不諱言愛情生活的幸福美滿。他的大姐也證實,他與伴侶的感情一向很好。或許是張國榮在這一行太優秀,前輩愛護他,後輩尊重他,提起張國榮各個讚不絕口,又無任何不檢點的把柄,媒體實在無話可說,隻能編撰出一些“為情所困”的故事。

隻需要簡單了解一下抑鬱症,就可知道不能從道德的高度去指責因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問題。指責抑鬱症患者不堅強,跟指責聾啞人不說話一樣,是沒有道理的。“死都不怕還怕活著?”那是說這話的人不明白什麼是“生不如死”——事實上,有自殺傾向是重度抑鬱症的最常見症狀。

抑鬱症患者的病痛,沒有經曆過的人很難了解。醫生可以開藥,卻很難開導,甚至有許多專業的精神科醫師都認為,在這一點上確實很難與病人感同身受。他們長時間、持續性、無理由的情緒低落和意誌減退,是大腦物理病變,不是靠一兩句安慰就能夠解決的。